系列報道之一:
去年脫貧的老徐就要住上新房了!
老徐今年58歲,是淮安市淮安區車橋鎮三莊村村民,也是村糧食烘干中心的農機管理員。老村部北面400多畝的稻田,也是他工作的地盤兒,插秧、施肥、放水、抽水……不同的時節干不同的活,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等各種農用機械一應俱全,輪番下地作業……
系列報道之二:
在這里,遇見美好中國的樣子
四年前,因為一個蠶桑文化的攝影項目,孫曉東與吳江震澤結緣;一年前,他把工作室從上海遷到村里,取名“籽廬”,寓意要像一顆種籽般落地生根。從桑田水稻到蟲魚飛鳥,從雨露秋霜到彩虹日落,從時令美食到醇厚鄉情……孫曉東關注這里的自然生態,也關心這里的社會人文。他的攝影作品,在太湖雪蠶桑文化園里已是一種文化的標識……
系列報道之三:
碧根果園里走出一條脫貧路
“今年秋天,我們這兒就全是果子了。”從聲音就聽得出谷洲的好心情,“我們種了300多畝碧根果,到了白露就能打核桃嘍!” 3年了,這是淮安市淮安區欽工鎮宋集村的碧根果林第一次掛果,村黨總支書記谷洲既期待又忐忑。早上7點,谷洲習慣地來園子里轉上一圈,走的次數多了,愣是給踩出了一條小道……
系列報道之四:
農莊孵化億元創業夢
“今年的葡萄香氣很濃,快來幾個嘗嘗!”在劉老莊村的香園農莊里,主人朱海兵從大棚里剪出最新一季的陽光玫瑰葡萄請人品嘗。劉老莊村位于淮安市淮陰區東北部,這里是新四軍八十二烈士殉國之地。近些年,當地一手抓紅色基底,一手抓綠色經濟,打造集愛國主義教育與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紅色旅游小鎮……
系列報道之五:
揚州沿湖村“漁舟唱晚”譜新篇
到邵伯湖的大堤上晨練遛彎,這樣全新的生活方式,揚州市邗江區沿湖村村民孫雙喜已有大半年。“捕了一輩子魚,沒想到還有機會上岸安家。”老孫感慨萬千。去年這會兒,老孫的家還在邵伯湖上。一條住家船“托”著的簡易小房,便是棲身之所,這是他30來年的生活。春節前,一家人搬進了漁民集中居住小區,住上了2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
系列報道之六:
響水縣種植大戶:日子像西蘭花一樣飽滿綻放
“順著這條水泥路一直向西,路兩邊的幾十個塑料大棚都是他的!”在鹽城市響水縣南河鎮興南村,說起羅會兵,當地村民都熟悉。從打零工維生到成為村里的西蘭花種植大戶,從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到年收入十幾萬元,羅會兵是遠近聞名的“能人”。
系列報道之七:
沭陽新農人吳興艷的“直播經”
36歲的吳興艷是“中國花木之鄉”江蘇沭陽縣的多肉植物銷售戶。10多年前,她在做大學生村官時接觸到電商產業,后來索性辭職創業干了這行,在網上賣過化肥、農藥、蔬菜……“現在主賣多肉還有我們周邊的產品。”2016年,她投資近20萬元建了1900多平米的多肉大棚,一年下來利潤有30多萬元。
系列報道之八:
洪澤湖畔出蟹忙
“這是母蟹的臍,你看圓圓的,再看下鉗子飽滿,就說明它成熟了。”61歲的董繼友是淮安市洪澤區的螃蟹養殖戶。正逢中秋遇國慶,大閘蟹上市,店里的銷售量猛增,可讓他這一家子給忙壞了,“多的一天能賣上千斤,少的也有幾百斤”。
系列報道之九:
梨農于國虎:花開是景 花謝成果
入秋后,江蘇省濱海現代農業產業園內,果香四溢。嶺山村村民于國虎家近10畝的梨園,掛滿了果實。花開是景,花謝成果,一棵梨樹給嶺山村人帶來的收入越來越豐富。“我一輩子都在和梨打交道,從以前賣梨果,到現在開發賞梨花、做采摘賣旅游。”對于國虎來說,做大梨文章他還要再加一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