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在昆山開幕,在為期42天的盛會里,來自全國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港澳臺地區的116個戲曲劇種將齊聚鹿城,演出大戲22臺、折子戲組臺20場,1場戲曲晚會。同時,在前兩年展演劇目的基礎上,全國348個劇種,還有木偶劇、皮影戲在昆山實現“大團圓”。
曾有人說,“在昆山,可以一城看遍九州戲。”作為百戲之祖昆曲的發源地,三年展演全國348個劇種,還有木偶劇、皮影戲。可以說,在戲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昆山是下了大功夫的。文化傳承,昆山何以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思想家顧炎武的家鄉就在昆山。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文化氛圍,有這種精神的傳承,昆山連續十多年坐上了全國百縣之首的位置。能看到文化對這座城市的影響,就更能理解這座城市為何會扛起戲曲文化傳承的使命擔當。
傳統文化是城市的文脈,不注重維護一座城市獨有的文脈,也就等于丟掉了維系這座城市不斷發展的文化基因。昆山圍繞戲曲百戲盛典,兩年出臺了昆曲發展五年規劃,建設昆曲文化中心、昆曲茶館、昆曲博物館等文化展示空間,打造巴城“昆曲小鎮”,還成立了江蘇首個縣級戲曲類基金會——昆曲發展基金會,這一系列舉措,同樣也展現了昆曲故鄉的擔當與作為。
2018年,全國人大代表柯軍主演的《顧炎武》登上了昆曲舞臺,以昆曲的經典方式呈現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的一生,這是戲曲文化的創新,亦是民族精神的傳承,是把培根鑄魂的精神事業做得更扎實。
文化,可喻之為河。有源頭活水,有支流匯入,一路奔騰向海,會穿行峽谷掀起巨浪。今年,結合2020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昆山市委網信辦開設微博話題“百戲昆山盛典”,目前閱讀量已突破6.1億;舉辦“南腔北調抖地來”大賽,讓更多網友通過社交平臺一起唱“大戲”……從文化中找尋新的切口,在融合傳統與現代的道路上不斷發力,文化才能綿延不絕,才能走得更有底氣。
文化傳承需要情感上的敬意和行動上的守護。在戲曲領域“開疆拓土”,靠的是戲曲本身的精彩,更有新鮮血液的注入。自1987年成立全國首家“小昆班”以來,昆山加大投入,將“昆曲文化”與“校園文化”相結合。30多年來,“小昆班”在昆山中小學已成立近20個,達到區鎮全覆蓋,先后在全國各類青少年戲曲大賽中獲得100多次金獎,100多名學子進入專業戲曲院校深造。昆山做好選苗、墩苗、育苗工作,讓戲曲“苗子”茁壯成長,讓戲曲文化事業不斷繁榮發展。
善于推陳出新,呼吸現代新鮮的“氧氣”,才能不斷讓文化的枝葉舒展,綻放新芽。比如,昆山的昆曲學社,圍繞昆曲的主題設計、建設,昆曲藝術家們能在這里唱昆曲、學昆曲、交流昆曲、發揚昆曲,并以此項目為契機,重構傳統文化氛圍。近日,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李群在昆山調研時,對昆山昆曲學社利用現有資源傳承昆曲文化、推動田園鄉村建設的做法大加贊賞。
如何讓文化與人相遇,讓人與文化相知,是一座城市需要思考“文化引航”的問題。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昆山在文化傳承上一步一個腳印,履行新時代賦予的文化使命,努力當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