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南京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王麗娟加了“新擔子”——她以江蘇省第十三批科技鎮長團鼓樓團團長的角色掛職南京市鼓樓區副區長。在兩年任期內,王麗娟將致力于該區硅巷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等科技創新重點工程,努力打通區域內科教資源與經濟發展間的“隔膜”。
鼓樓區科教資源得天獨厚:僅僅54平方公里的行政區域內,就聚集了20所高校、7家省級以上大學科技園、120家科研機構。在南京奮力打造“創新名城”的背景下,如何激活老城區資源潛力和內生動力,把科創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優勢,成了鼓樓區的重大實踐課題。
南大停車場項目簽約儀式現場。古宣攝
提升城市品質空間 撬動校友經濟
半個多月前,南京大學蘇浙運動場地下停車場項目合作建設協議成功簽約。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出席簽約儀式。
修建一座停車場,緣何能吸引市委書記關注?記者了解到,高校周邊搭建更好的配套,已不再是單純的民生問題,“留住年輕人,就留住科技創新的未來”。張敬華在出席儀式時亦表示,蘇浙運動場停車場工程項目雖小但意義重大,“是高效利用主城區高校院所空間解決民生難題、提高城市服務能力的創新舉措。”
鼓樓區高校院所眾多,校地融合能夠有效推進,繼而撬動校友經濟,形成招引科創龍頭企業總部或研發分部的地方優勢,已是鼓樓區推進科技與創新服務發展的重點策略。
在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程大林看來,從推進校地融合的空間策略來看,鼓樓要從老校區、老所區的窄視角中跳出來,更多聚焦環高校、環所區的外圍空間。高校周邊的空間,是區層面需要著力改造提升的重點,一是盤整更多的辦公空間,提升空間品質,為校友經濟企業導入提供空間供給,二是通過城市更新、功能置換、業態升級,營造一個讓年輕高知人群向往的品質空間環境。
“目前南大周邊街巷的‘微改造’、‘微更新’、‘微裝飾’、‘微提升’正在有序推進,我們將致力于打造吸引年輕人群生活、學習、娛樂、工作的活力街區。”鼓樓區科技局副局長左寧健介紹,近年來,該區加快了南郵科創中心、南京中醫藥大學、金陵交運、14所453地塊和新工集團所屬老廠區的改造建設。
在“對于高校的天然回歸情懷”與“品質空間環境逐步提升”的雙重因素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校友企業家愿意將項目落地鼓樓區。
2020年6月,作為南京創新周的重要活動,由南京大學和鼓樓區政府共同舉辦的“創聚鼓樓、筑夢南大”南京大學校友創新創業大賽啟動儀式暨2020全球校友峰會舉行。同為南大校友的張敬華在峰會上向海內外校友誠摯發出“南京之約”。他說,高校與城市共榮共生,支持高校就是支持創新,就是推動南京高質量發展。他表示,南京將進一步建設適合人才發展的載體平臺,提供更優服務保障,推動更多研究成果轉化為產業成果,支持校友創新創業,使更多人才在創新名城建設中成就夢想。
參賽者之一、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93級校友田國良深受鼓舞,決定將自己的公司總部放在鼓樓區。田國良深耕智慧醫療行業多年,2015年自主創業,公司業務覆蓋60多個城市,2020年全年銷售額達6.7億元。目前正以鼓樓區為重點,設立投資運營總部,快速向全國拓展預防健康服務機構。
“在總部項目落地過程中,我充分感受到了鼓樓區的熱情,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敏對我說,他就是為我們提供服務的一號客服,各職能部門人員則都是服務企業的店小二。”田國良感慨,服務意識在鼓樓已經落地生根,“在前期選址時,區科技局安排專人陪同考察,為我推薦了四五個地方;選址確定后,區衛健委和江東街道負責人及時為我們提出意見,確保項目驗收順利通過。”據介紹,目前公司仍在裝修階段,大概4月份就可以開張運營。
圖為萬谷硅巷載體。古宣攝
探索多元業態 校地融合聚力創新
快速掃碼測溫、不摘口罩快速人臉識別……一套基于5G技術的智慧疫情防控系統正在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使用。這套由南京邊緣智能研究院自主研發設計的系統,通過人臉識別身份認證、紅外無接觸體溫檢測、健康碼智能核驗、視頻結構化分析等技術手段,既能讓就醫者快捷通行,也為醫院疫情防控增加“技防”力量。
南京邊緣智能研究院是由南京郵電大學聯合鼓樓區政府和華脈科技公司共同成立的新型研發機構,設立僅一年半,成果卻不少。疫情期間,他們已拿出了包括氣管拔管阻隔保護裝置、新冠肺炎病程轉歸病情預測模型、鼓樓區疫情分析及管控平臺在內的多款產品,應用于醫療救治和社區排查一線。
“高產”源于鼓樓區和南京郵電大學校地合作的創新嘗試。為推動校地融合發展、產學研合作,2020年6月,南京郵電大學校內同樣成立了“邊緣智能研究院”。只不過,南京郵電大學邊緣智能研究院是學校直屬的學術研究機構。南京郵電大學邊緣智能研究院與南京邊緣智能研究院二者協同發展,前者專注于理論創新、核心技術研發、學術創新與人才培養,后者專注于產業創新、應用創新、示范應用與技術轉移。
“兩個研究院形成了以學術促進產業,以產業反哺科研的新模式,為學校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服務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成為學校科研成果服務社會的窗口。”南京邊緣智能研究院院長、南京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碩士生導師郭永安說。
長久以來,地方政府與高校在合作上存在理念和價值取向偏差。高校往往聚焦教學科研,關注學術導向、人才培養導向;地方政府則關注科技創新、產業經濟發展、存量利用。校地按照傳統模式合作,高校積極性并不是很高。程大林說,校地融合在發展思路上,地方產業發展導向與高校學科精準聯合,將地方產業發展需求與高校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緊密結合,利用高校科研成果在地方定向轉化才有出路。
在鼓樓區,校地合作的模式和業態愈發多元,該區正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堅持校地融合、產城一體,以城市硅巷建設為抓手,把硅巷內研發機構、孵化器、國家創新合作中心、校友基金的建設和高企、人才引育作為重點,提升已建項目品質。2021年,該區計劃新增硅巷10萬平方米以上,確保新增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眾創空間和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
“增創科技創新優勢,要求我們聚焦‘從0到1’的原始創新,落實百校對接計劃,深挖校友資源富礦,健全全流程服務體系,完善溝通協作分享機制,探索校地所地融合發展新模式,構建相互成就、一道成長的發展共同體。”鼓樓區主要負責人表示,20年前,鼓樓區與9所駐區高校共建首批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引領校地融合風氣之先;如今,立足繼往開來的時代方位,更要突出創新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