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目的就是加快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國家衛健委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全國在567個縣推進縣域醫療共同體建設,目前已建成縣域醫療共同體4028個,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4%,“大病不出縣”的目標基本實現。
縣域醫共體是指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三級聯動的縣域醫療服務體系。過去一段時間,我國城鄉之間的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差距較大,優質醫療資源主要在大城市大醫院,縣域內尤其是基層的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較薄弱。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目的就是加快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讓縣域內居民不出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推動構建分級診療、合理診治和有序就醫新秩序。
縣域醫共體建設為的是優化配置醫療資源,完善醫療服務體系,改變不合理的就醫格局,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和醫;鹗褂每冃,讓居民的醫療衛生需求在縣域內就能得到滿足。由于縣域內人口數量龐大,過去大量縣域內患者流動到大城市大醫院就醫,耗時耗力又耗錢,看病負擔加重。對大醫院來說,增大了接診壓力,醫;鹬Ц秹毫σ苍诩哟蟆2煌诔鞘嗅t療聯合體人才共享、技術支持等較松散的合作模式,縣域醫共體強調形成服務、責任、利益、管理的共同體,是一種緊密型的共同體。緊密型的醫療共同體,優勢在于采用責、權、利一體,人、財、物統一的合作模式,有利于激勵和引導醫療共同體內各方朝著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方向共同努力。
在縣域醫療體系中,有縣級醫院,也有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以及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疾控機構等,各類機構職能不同,供給的服務種類不一。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能不能有效整合資源,并讓各方有動力共同提高服務能力,尤為關鍵。比如,把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資源整合、調動起來,銜接好醫療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各類服務,讓居民享受到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等服務,并實現醫防協同,構筑起縣域內公共衛生防線;又如,做到“聯體”又“聯心”,真正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確定好各方責任,匹配好各方權益,科學考核,提高績效;再如,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構建現代化高效的治理體系;等等。這些課題亟待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治理加以探索和解答。
浙江省德清縣、福建省尤溪縣等地方,采用“總額預算、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等激勵辦法調動縣域各方積極性,圍繞居民健康主動控費,有效提升了縣域醫療服務能力?偟膩砜,經過過去幾年的試點探索,全國各地醫共體建設已經取得初步成效,相關的監測、管理、考核辦法等也已陸續出臺。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縣域醫共體在資源整合、服務銜接、管理彌合、機制構建等方面的一體化運行機制將逐步形成,服務、責任、利益、管理等方面的共同體建設將逐步由虛向實、落地成型,并走向精細化和規范化,成為分級診療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堅持政府主導,堅持醫藥、醫保、醫療改革聯動,保障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醫共體建設必將加快提升縣域內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讓人們在縣域內就能實現一般病、常見病的診療,不斷增強縣域內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人民日報 》( 2021年04月06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