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實施《江蘇省農村水利條例》,切實加強江蘇省農村水利工程建設與管護工作,近日,江蘇省水利廳、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建廳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切實加強全省農村水利建設與管護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農村水利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是農村群眾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也是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載體,事關糧食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和戰略性。近年來,各地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不懈開展農村水利建設,積極探索建立工程長效管護機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全省農村水利當前仍存在保障能力不強、管護水平不高、監管能力不足、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
據了解,“十四五”期間,江蘇將完成大型灌區和中型灌區各500萬畝現代化改造,全省新增節水灌溉面積550 萬畝,每年建成省級農村生態河道300條以上,新建成省級生態清潔小流域80個。
《意見》明確,到 2025 年,全省農田抗御水旱災害能力、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及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穩步提升,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總耕地面積的 95%,旱澇保收田面積達到總耕地面積的 90%,節水灌溉面積達到總耕地面積的 70%,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625;全省城鄉一體化供水體系全面建立,農村供水保證率達到 97%,區域供水入戶率達到 99%以上;農村水生態環境質量明顯好轉,農村生態河道覆蓋率明顯提高;農村水利工程良性運行機制和投入保障機制基本形成。到 2035 年,農村水利治理能力進一步提高,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基本實現工程設施配套完備、運行管護規范高效、行業監督措施有力、生態環境持續向好、農民群眾幸福滿意的現代農村水利發展目標,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意見》要求,要加快灌區現代化改造,治理和修復渠道生態環境,加快智慧灌區建設;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推進田間輸配水工程和排水工程建設,探索推進農田生態建設;加強農村生態河道建設,通過河道清障、水系連通、岸坡整治、生態修復、長效管護等措施,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提升農村供水保障能力,加快農村供水管網更新改造、水源地達標建設和供水監測監管能力提升;加快推進低洼圩區和水網地區的排澇泵站、圩口閘配套改造、河道疏浚整治以及圩堤達標建設;堅持蓄引提相結合,加快推進丘陵山區水源工程建設;大力發展農業節水灌溉,推廣噴灌、滴灌和管道輸水灌溉等高效節水灌溉設施,同時配套用水計量和智能灌溉控制系統;打造生態清潔小流域,通過水土流失治理、生態修復、水源涵養、水質提升、村莊環境整治等,有效改善水土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
《意見》明確,縣級人民政府承擔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管護主體責任,鄉鎮政府履行屬地管理職責,村級組織對所屬農村水利設施承擔管護責任。水利、農業農村等行業主管部門對農村水利設施管護負有監管責任。工程受益主體應主動保護有關設施,自覺繳納有償服務和用水費用。鄉級以下農村河道和農田水利工程,鼓勵納入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范疇,設立公益性管護崗位,實行“多位一體”綜合管護。
《意見》要求,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主導作用,將農村水利工程建設管護納入年度財政預算。鼓勵村級組織通過村民“一事一議”制度等,積極籌措管護資金。強化行業監管、社會監督,加強部門間聯合執法,加大對損毀農村水利工程行為的責任追究和執法處罰力度。
背景資料:“十三五”期間,江蘇農村水利累計完成投資444億元,全省大中型灌區改造全面提速,農村供水保障能力持續提升,農村河道疏浚整治持續推進,工程運行管護水平明顯提升,水利行業整體幫扶圓滿收官,水土保持治理監管不斷加強,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實現了在全國的“四個率先”,即率先完成了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率先基本實現城鄉區域供水一體化,率先出臺了農村水利條例,率先形成了農水“十四五”規劃體系。
交匯點記者 吳瓊
通訊員 招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