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縣農民在用機械插秧。張開虎攝(資料圖片)
“這幾天一直忙著下鄉送稻種。這不,馬上還要去張灣。”5月5日一大早,在江蘇省東海縣駝峰鄉經濟開發區內,神州種業負責人孫克增邊和工人將一袋袋“南粳5718”水稻良種裝上車,邊說,“目前已經銷售10萬多斤了,農時不等人啊!”
素有“百湖之縣、漁米之鄉”美譽的東海縣,不僅生態環境優越,而且土壤肥沃,常年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98萬畝,年產稻谷近60萬噸,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全國首批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優質糧食生產縣。2008年“東海大米”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09年注冊了“東海大米”集體商標,在江蘇乃至全國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東海大米曾一度成為暢銷品牌。可2012以來,東海縣農民種植水稻卻以高產為主,而忽視優質、食味,造成種植的水稻品種繁多、栽培方式粗放,使得稻米品質呈現下滑態勢,大米的口感大打折扣。
“不完全統計,去年東海種植水稻品種高達30余個,且差異大、品質不高,尤其是口感好的食味稻新品種偏少。”東海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汪洪洋直言,“這是造成東海大米整體形象落后的主要因素。”
為此,今年以來,東海縣在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基礎上,按照“產業高效化、種植綠色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的要求,從遴選優質水稻品種破題,推動全縣稻米產業進行“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向“追求產量向優質高效發展”轉型。
“綜合考慮品種的適宜性、豐產性、抗逆性、米質、食味、生育期等因素,根據水稻品種試驗示范情況及廣泛征求農戶、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者意見,邀請專家論證,最終遴選出省級以上審定的‘華粳5號、華粳9號、徐稻9號、南粳5718、連粳15號’等5個品種作為我縣今年水稻的主推品種。”汪洪洋說,“有了自己的‘當家花旦’,就可以補齊因品種多造成東海大米品質差的短板,有效推動稻米產業優質高效發展。”
統一品種是能否產出好米的基礎,但怎樣能將好品種推廣出去,實現播良種、收好糧這也尤為關鍵。為此,東海縣在穩定水稻產能,確保糧食保供絕對安全的同時,不斷加強優良食味水稻品種的推廣和種植面積。在石榴街道浦西村農樂植保專業合作社內,數十名社員正在秧田整板作畦,做好育秧前的準備工作。“這30畝地,我們準備育‘華粳5號’和‘南粳5718’,可機插大田2400多畝,輻射周邊10多個村。”忙碌中社長范寶光說,“我們積極宣傳和推廣今年我縣水稻主推品種,讓老百姓在比對中作出合理選擇。比如‘南粳5718’,綜合性狀好,很受歡迎,它屬中熟中粳稻品種,株型緊湊,長勢較旺,成穗率高,抗倒性較強,生育期適中,整精米率70%左右,膠稠度9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0%,高產可達750公斤以上,出米率可達73%,口感好,屬于優質食味稻。”
在廣泛宣傳的同時,東海縣還出臺了相關激勵政策,計劃對全縣種田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帶頭種植主推品種給予種子補貼,并協調稻米收儲、加工企業與農戶、新型主體開展訂單種植和收購工作,以此推進優質水稻品種的適度規模化種植。“今年我將通過‘稻蝦共作’的方式,全部種‘南粳5718’這個品種,縣農業部門不僅給予資金獎勵,還給予全程技術指導。”在黃川鎮新聯村流轉3200畝土地的李前方說,“好糧方可出好米。我們要和政府部門一起努力,共同提升東海大米品質。”當下,全縣600余家合作社、家庭農場及2000余戶種田大戶紛紛購置主推品種。市農發集團流轉土地3萬畝、中化農業流轉土地1萬畝進行主推品種標準化種植,聚力推進東海稻米全產業鏈建設。
“今年預測良種在種植大戶中推廣率可達到80%、一般農戶達30%,力爭通過三年的努力,實現水稻主推品種全覆蓋,讓東海由種糧大縣成為種好糧強縣。”東海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單華昌滿懷信心地說,“我們還立足重要農產品質量可控的目標,建立可追溯體系,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并加快建設一批良種繁育基地,讓種子這塊‘芯片’在東海開花結果。”(張開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