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一場夏雨過后,在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村土山土水園區智慧農場,綠油油的大豆苗冒出泥土20厘米左右,長勢正好。按照計劃,7月上旬大豆豐收后,田里再種植“越光”水稻,收獲的稻米口感更好。這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趙亞夫最新研發推廣的“豆后稻”,既豐富農產品種類,每畝田還能增收500元。
讓農民過上好日子,一直是趙亞夫的追求。扎根農村60年,趙亞夫提出“水田增糧、崗坡致富”的丘陵山區農業開發思路,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350多萬畝,幫助農民增收近300億元。今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頒授獎章、證書、獎牌。“總書記跟我說,要把成績寫在大地上。”趙亞夫表示,將繼續帶領農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前進,讓農民在家門口“刨金”成為體面職業。
體面,在解決溫飽中起步
1961年,20歲的趙亞夫從宜興農林學院畢業后,被分配到鎮江農科所工作。他決定扎根農村,為農民解決難題。
1963年,被雷鋒精神打動的趙亞夫遞交入黨申請書。從那以后,他用一雙丈量田地的腳、一顆緊貼農民的心,踐行著初心和使命。趙亞夫潛心研究水稻、小麥高產技術,和同事們一起推廣小麥、雙季稻一年三熟制,創建了全省糧食單產最高的生產大隊。
1982年,趙亞夫前往日本學習農業技術。這是他第一次走出國門,由此看到了丘陵地區農民致富的方向。“日本的農業結構中,90%以上是經濟作物和畜禽養殖。”趙亞夫告訴記者。一年后回國,他的行李是13箱日本農業書籍和技術資料,還有20株原種草莓苗。
1984年,趙亞夫選擇在如今的句容市白兔鎮解塘村試種草莓,當年21歲的農技員張冬才第一個響應,種了9分地草莓。“那時大家對種植草莓認識不足,趙亞夫將草莓苗送給農戶,但被當成草喂了豬羊。”張冬才說,第二年也只有20多名黨員跟著種草莓,結果那一年草莓行情大好,每畝純收入超過千元,一下子點燃了村民種植草莓的熱情。1986年,以解塘村為中心,草莓迅速擴種到附近多個村,面積達萬畝。先富起來的解塘人蓋起二層小樓,這被當地人稱為“草莓樓”。
趙亞夫隨后又從日本引進葡萄種苗,落戶現在的句容市茅山鎮丁莊村。“有一年銷售出了問題,爛了很多葡萄,我就跟村委和種植戶商量辦合作社,抱團闖市場。”1996年,趙亞夫牽頭成立老方葡萄農業專業合作社,打造遠近聞名的“丁莊葡萄”。參加合作社的農民人均年收入達1.5萬元,比當時城鎮居民收入還高。
如今,以白兔鎮、茅山鎮為核心,綿延30多公里、面積達10萬畝的優質果樹種植區,讓農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體面,在共同富裕中發展
這幾十年來,趙亞夫每年有200多天“泡”在田地里。2001年,年滿60歲退休的趙亞夫主動請纓,以一名農技專家的身份前往當時茅山革命老區最貧窮的戴莊村,不拿報酬指導村民脫貧致富。
“之前重點培養科技示范戶,但靠他們帶領農民走共同致富道路很難。基層黨員干部受黨多年教育,理應成為農民致富帶頭人。”談及前往戴莊村的初衷,趙亞夫說,要培養好村干部,由他們引領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和最初在解塘村的遭遇類似,趙亞夫在戴莊村一開始也吃了閉門羹。他便和村干部們一起,以“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的實際行動,從培養示范戶、建設示范園入手,用典型引路的方法發動農民。
種桃大戶彭玉和至今記得,2002年春節剛過,他被村干部拉去聽趙亞夫的講座。“大伙一聽是在講有機桃子,沒一會兒就快走光了。”彭玉和告訴記者,他留到最后是因為“窮怕了”。趙亞夫把手頭30畝桃林無償轉讓給彭玉和,并提供技術指導,次年5月,桃樹開花結果,給他帶來7萬元收入。這件事在村里炸開了鍋。大家發現,這位“不收指導費用、不搞技術入股、不當有償顧問”的老人是來真的。
很快,種植“越光”水稻、有機桃、茶葉、蔬菜等有機農業項目遍地開花。2006年,趙亞夫牽頭成立戴莊有機農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統一服務,促進村集體經濟和農民收入“雙增長”。在社員代表大會上,村黨總支書記當選理事長。
“合作社保障貧困戶獲得穩定收入,讓不會做生意的農民也能賺到錢。”趙亞夫以合作社主要種植的“越光”水稻為例,社員只負責田間管理,農機作業由合作社的農機服務站負責,年底合作社根據社員田間管理情況進行分紅。去年,戴莊村人均收入達3.4萬元。
2018年省政府辦公廳發文,要求全省各地學習推廣“戴莊經驗”,全省30個“戴莊經驗”推廣試點村與戴莊村結成聯盟,不斷完善村社資源互利互贏模式。
體面,在后繼有人中升華
在幫助農民致富的過程中,趙亞夫身邊集聚起一批為農民服務的優秀農技專家:果樹專家糜林“燃盡生命光,照亮富民路”,獲得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中國好人等榮譽稱號;葡萄專家芮東明被授予“鎮江市人民獎章”這一地方最高榮譽……他們在趙亞夫的帶領下,盡心竭力服務農民,從中涌現出6名全國勞模、8名省部級勞模。
2018年5月,句容市成立亞夫團隊工作室,由趙亞夫擔任總顧問,先后培育農村科技人才1200名,為句容100多個農村合作社、45萬農民提供技術支持。
2020年9月,鎮江市從江蘇大學、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鎮江農科院等駐鎮院校及地方農技推廣機構,遴選220名農技專家組建鎮江市亞夫科技服務團,為農業專家和經營主體搭建交流平臺,通過線上交流、實地指導、技術幫扶等形式為農民開展精準服務。
在“亞夫精神”感召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廣闊農村,揮灑青春、實現夢想。汪厚俊、王忠立、李有意等38名新農菁英,發起成立亞夫團隊工作室科技興農青年集體,在趙亞夫的指導下,建立起“亞夫團隊工作室+青年團隊+青年專家+青創人才”的組織體系。
這個集體平均年齡35歲,重點培育新一代職業農民,涌現出張奎峰、王娟等葡萄產業能人,范亞君、黃西文等草莓產業能人,華夢麗、杜福海等水蜜桃產業能人,他們有的成為工作室專家,更多的則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帶頭人。該集體榮獲今年“江蘇青年五四獎章”。
今年4月20日是趙亞夫80周歲生日。這一天,鎮江市教育局、鎮江市農業農村局聯合舉辦“校村牽手興農育人,亞夫精神薪火相傳”教育實踐活動。“農耕文化要一代代傳下去,孩子們雖然人在城里,但可以心在農村、參加農村的農業生產活動。”趙亞夫說,他和團隊將建設以農業種植為核心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成立“中小學社會活動實踐基地”,并通過網絡平臺定期與學生互動,教育引導學生“愛農、助農、興農”。(晏培娟 錢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