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坐落于揚州運河三灣文化生態公園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館。目前,館內從運河全流域征集到春秋至當代反映運河主題的古籍文獻、書畫、碑刻等各類文物展品1萬多件(套)。其中,一座從宜興市張渚鎮鳳凰村整體打包搬來的宋代窯址成為館中備受矚目的巨型文物。
歷時610天建設,集運河沿線城市之物、之力和智慧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終于與觀眾見面,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展示運河文化,是江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的一塊“金字招牌”。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中的巨型文物最為直觀地講述著運河故事,其中,有從河南開封截取搬運而來的大運河河道剖面,涵蓋了唐代至清代不同時期的地層;有在鎮江市大運河邊的大港鎮龍泉村發掘的一對唐代船形磚室墓;還有來自宜興市張渚鎮鳳凰村的一座南宋時期燒制磚瓦的“饅頭窯”。
“這座古窯是去年我們發掘的,從宜興直接搬到了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所所長劉寶山介紹,在宜興鳳凰村考古發現的17座宋代窯址中,有11座都得到了妥善保護和利用。
整體搬至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現場展示的這座窯址,重達33噸,由操作間、窯門、火膛、窯床、煙道五部分組成。宜興制陶歷史悠遠,古代窯業已有相當的規模,加之宜興水網發達,自古以來,宜興出產的陶瓷器經運河運往全國各地。這座古窯亮相大運河博物館,讓觀眾見識了大運河沿線發達的手工業。
值得一提的是,這批考古發掘的宜興宋代窯址中,有2座整體搬遷到了位于無錫闔閭城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華東基地,將作為實驗考古研究和展示標本使用。無錫觀眾不出無錫,也能參觀古窯。
(來源:無錫觀察、無錫日報、江南晚報、無錫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