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演進變動不居,發展競合日新月異。當時光的腳步邁進建黨百年的歷史坐標點,江蘇——這一經濟版圖上的“強者”,正熱情敞開胸懷迎接時代的機遇,與黨和國家“同頻共振”。
為全國發展探路,是黨中央對江蘇的一貫要求。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并發表重要講話,殷切期望江蘇緊緊圍繞“兩個率先”,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推動“五個邁上新臺階”,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勝利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蘇考察調研,要求江蘇著力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范,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
以新的奮斗不負期待、不負時代。攜手奮進現代化新征程的道路上,江蘇該如何繼續擦亮“經濟強”這一“最強底色”、邁出高質量發展的新步伐?
讓我們循著歷史足跡和經濟實踐探尋,江蘇經濟究竟“強”在哪里——
強在經濟發展的韌性強勁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GDP一直雄踞三甲。2020年,江蘇GDP首次突破10萬億“大關”,達10.27萬億元,全省人均GDP達12.5萬元,居全國各省、自治區之首,江蘇綜合實力再上新臺階。
回望江蘇經濟的數十年發展歷程,“速度快”與“韌性強”的特點相輔相成——
1974年1月1日,江蘇經國務院批準實行對外開放,組建對外貿易局,成立數個外貿產品進出口公司。當年,江蘇自營產品進出口總額僅0.77億美元,到1978年達4.27億美元。
上世紀80年代,一批蘇南鄉鎮企業率先起步,創造引領全國鄉村企業大發展的“蘇南模式”,江蘇確立在全國鄉鎮企業發展史上主要發源地和“排頭兵”地位。
進入新世紀,鄉鎮企業的歷史任務基本完成,但鄉鎮企業的影響并未消失。據不完全統計,江蘇現有企業八成以上都脫胎自鄉鎮企業。曾經的“草根經濟”成長為閃耀全球的民營經濟。
如今,江蘇13個設區市全部進入GDP百強;全國百強縣中,江蘇占據1/4。
“危中尋機”不易,“居安思危”更難。
2017年,江蘇經濟總量突破8萬億元。省委書記婁勤儉卻在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上直言:我省經濟發展還存在大而不強、結構不優、發展粗放的問題,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密切度還不高。
“諍言”在耳,這就需要全省上下解放思想,凝聚共識,以“答卷意識”謀劃更高質量發展——深化產業結構調整,改善營商環境,彌補交通短板,提升全社會研發投入,加速基礎建設投建,持續發力開放型經濟……
去年突如其來的疫情猶如一場“大考”,驗出江蘇作為“尖子生”的“學霸”成色。疫情防控之初,我省本著生命至上的原則,果斷按下經濟社會“暫停鍵”,全社會合力渡難關;在防得住的前提下,踩足“油門”、融入“雙循環”,全力復工復產復業,穩穩按下經濟社會生活“重啟鍵”,全省經濟走勢畫出漂亮的“V”型反轉,邁出高質量發展的“江蘇步伐”。
變,是不變的發展邏輯。今年初,我省梳理出30條優勢產業鏈清單目錄,并組成“專班”,由省領導逐一認領、牽頭推進,加速制造業升級步伐。
承壓,轉型,前行!工業生產高位開局,創新動能加速積蓄,新興消費持續升級,出口訂單較快增長……打開江蘇“十四五”開局之年首季成績單,可以感受到強勁的“經濟脈動”——一季度,全省實現生產總值25878.38億元,同比增長19.2%,兩年平均增長6.4%,經濟運行穩中有進、韌性十足。
強在創新轉型的動能澎湃
“作為改革‘試驗田’,僅過去2年內,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就與全省130家細分行業龍頭企業建立聯合創新中心,征集600多項企業技術需求,攻克其中160多項技術,有力推動了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省產研院院長劉慶自豪地說。
體制機制改革,開啟江蘇成為科技大省的一輪輪崛起之路——
1992年,江蘇在全國率先制定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2008年科技進步法頒布實施后,我省相繼制定出臺企業技術進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專利培育等一系列地方條例。
“十三五”以來,我省力促科研立項、成果處置、職稱評審、薪酬分配等自主權進一步擴大,讓創新創業者獲得感滿滿;先后出臺“科技創新40條”“科技改革30條”“人才26條”等一系列具有“唯一性”的新政良策,將“聚力創新”浪潮愈推愈高。
“充滿創新創業活力的一線科研和管理隊伍是我們的力量源泉,產業科技綜合實力則是我們的深厚底氣。”省科技廳廳長王秦說,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釋放創新活力、攪活科技創新的“一池春水”——去年全省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28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2.85%,接近創新型國家和地區中等水平。
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今年以來,一系列“國字號”平臺接連獲批。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號角催征”的背后,是爭得優勢和底氣的江蘇,正奮勇擔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開路先鋒”。
“近日,我們發布全球首個5G網絡數據采析體系與性能追蹤系統,可針對不同5G應用場景,拿出不同方案精準排除干擾,優化提升5G性能。”紫金山實驗室副主任兼首席科學家尤肖虎教授,帶領團隊自主研發的“紫金云蹤”項目,為中國5G領跑全球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
在江蘇,越來越多這樣“實驗室里的事業”,加速聚變為區域產業升級的新動能,創業創新浪潮涌動。
“公司在無錫擁有較為齊全的半導體生產線,包括月產能6萬片的8英寸晶圓生產線、月產能21萬片的6英寸晶圓生產線,還有掩模生產線和多家設計公司。”無錫華潤華晶微電子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研發的8英寸芯片工藝,可謂一項技術帶出一個集成電路“芯”版圖。
放眼全省,各地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為構建自主可控現代產業體系“筑石夯基”。目前,全省擁有兩院院士103位,入選國家重大人才工程累計達968人;全省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面積及在孵企業數均居全國第一…… 一項項改革、一組組數據,見證江蘇已成為全國創新資源最豐富、創新活動最活躍、創新成果最密集、創新生態最健全的地區之一,并匯聚出最澎湃的發展動能。
強在改革開放的步伐鏗鏘
改革,給江蘇經濟發展帶來強勁動力。開放,讓江蘇在世界舞臺上活力十足。以改革開放“關鍵一招”激發活力,“得風氣之先”的江蘇持續站在發展潮頭,不斷邁出“向深處去”的鏗鏘步伐。
我省開放型經濟載體一直處在改革最前沿。從1974年1月1日最早實行對外開放、1985年昆山自費興辦開發區、1994年中新合作建設蘇州工業園區再到江蘇自貿試驗區成立,改革與開放,相伴相生。
向改革要動力,去年6月,省政府賦予江蘇自貿區第一批省級管理事項273項;今年初,江蘇深化158家開發區的“放管服”改革,發布20條具體舉措,讓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源源不斷匯聚于此……
制度創新,在自貿區這片熱土上的持續上演。為放大“溢出效應”,江蘇自貿區聯動創新發展區“應勢而出”,納入43個國家級開發區、9個國際合作園區和臺港澳合作園區及5個重大開放平臺載體,將實施推進貿易便利化、優化金融服務等20項支持舉措。
“江蘇的對外開放,在一次次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體制機制創新中穩步前行。”省商務廳相關人士介紹,擴大開放步履不停,江蘇貿易伙伴從不足30個國家(地區)擴展到超230個,自2000年以來我省進出口規模一直位居全國第二。外貿進出口總額,也從改革開放之初的年對外貿易4.3億美元,增至去年的歷史新高44500.5億元。
40多年,波瀾壯闊。江蘇外貿“體魄”日益強健,進入轉型新階段。盡管保稅貿易、跨境電商、市場采購等新業態只是“初生牛犢”,卻在疫情中扮演“螞蟻雄兵”的角色。
去年下半年開始,常熟瑞柯斯公司整合客戶資源嘗試開展市場采購貿易,再以跨境電商方式直接出口。“今年以來,每周都有10多個貨柜的五金工具銷往世界各地,銷售額約600萬美元。”公司相關負責人朱儒平感慨,得益于常熟“市采通”平臺的支持,幫助小微企業解決了無票合規出口難、違規買單收匯難、小微合規稅負高等痛點。
不久前,博西家電中國新總部大樓在南京啟用。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外資企業依舊選擇江蘇。從1981年江蘇首家中外合資企業“中國江海木業有限公司”落戶無錫,到江蘇實際使用外資規模自2003年以來一直保持全國第一,外資大省一步步邁向外資強省。至去年底,全省累計認定295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江蘇對外開放邁入轉型新階段。在“十四五”新征程上,建成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成為新目標。江蘇將匯聚全球創新要素,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轉變,在全國率先建成開放強省。
強在區域協同的布局精準
全局上謀勢,關鍵處落子。江蘇以區域協同為“棋眼”,做活高質量發展整盤“棋局”。
“過去從南京到連云港,單程坐大巴就要四五個小時,如今時間縮短一半。”家住南京、女兒工作在連云港的蔣慧琴,真切感受著南北時空距離的拉近。
與江蘇經濟地位不相匹配的交通“短板”逐步拉長。“十三五”期間,交通從“短板”到“樣板”,一幅綜合大建設、大跨越、大發展的壯美畫卷徐徐鋪展。徐宿淮鹽、連淮揚鎮、鹽通、滬蘇通一期……“三縱四橫”鐵路主骨架基本形成,12個設區市通高鐵,高速鐵路運營里程由全國第十四位躍升至全國第二位。至此,蘇北鐵路補上“半邊天”,不但“無縫對接”全國高鐵網絡,還與蘇中、蘇南連成一片,形成省內“兩小時交通圈”。
隨著南北交通對接按下“快進鍵”,省內一體化活力也得以迸發。不靠單向輸血援建,整合資源協同發展,以蘇宿工業園區為代表的南北共建園區,成為實現省內全域一體化的重要載體,探索出區域協同發展的“江蘇經驗”。
蘇北“洼地崛起”,見證江蘇區域協調發展的“時代之答”。至去年底,全省南北共建園區共45家,累計入園企業超1700家,項目注冊金額超2000億元,帶動就業66萬余人,主要經濟指標大體保持15%左右的年增長率。
放眼更廣闊的天地,“十三五”時期,擁江攬海的江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風口”——“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機遇在此交匯疊加,區域協同發展,在這里打開更大的想象空間。2014年5月19日,“一帶一路”首個經貿合作實體項目——中哈物流合作基地落地連云港。如今,連云港與世界主要港口均有貿易往來,構筑“海上絲綢之路航運網”;以連云港為起點的新亞歐大陸橋更加暢通快捷,陸海跨境聯運更加高效便利。
不僅攜手破題,更要勇于擔當。“十三五”以來,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總基調下,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攜起手來,江蘇主動“瘦身減重”,擔起破解“重化圍江”先行者的重任,樹起“要含綠量也要含新量”的“最嚴門檻”。
下好“先手棋”,謀劃“一盤棋”。蘇州吳江、上海青浦交界處的元蕩湖上,元蕩慢行景觀橋宛若凌空飛舞的緞帶,實現兩地間的步行跨越,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地理標識。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的積極倡導者、有力推動者、堅決執行者,過去3年,我省主動對接,密切協作,拆除“行政藩籬”,推倒“隱形高墻”。規劃一張圖、交通一張網、辦事一個章、民生一卡通……三省一市“同頻共振”,區域協同翻開“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