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東海第一救助飛行隊:執行搜救任務1190起,救助1561名遇險人員
《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09日 第 11 版)
執行搜救任務1190起,救助1561名遇險人員,東海第一救助飛行隊——
海上救援,風口浪尖的考驗(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核心閱讀
和時間賽跑,為救援奔忙。自2001年成立以來,交通運輸部東海第一救助飛行隊在責任海區成功救助1561名遇險人員。作為專業從事海上搜救工作的空中救助隊伍,東海第一救助飛行隊做好隨時出發救援的準備。
上午11時左右,東海海域,閩霞03220漁船上一名船員不慎被鋼索傷著了頭部和眼睛,頓時血流不止,情況危急。
“先包扎傷口,快打12395!”“12395”是全國統一水上遇險求救電話。此時船只離岸較遠,返航會延誤傷者救治時間,船員們期盼著海上救援。
沒過多久,交通運輸部東海第一救助飛行隊的一架救援直升機出現了……和時間賽跑,為救援奔忙,這是東海第一救助飛行隊的工作日常。
“救生裝備有30斤重,剛開始很難駕馭”
當閩霞03220漁船的船員看到救援直升機到達后,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對于東海第一救助飛行隊的隊員而言,快速到達現場,只是救援的第一步。
救援直升機在遇險船只上空盤旋片刻后,救生員常德彪從艙門飛身躍出,降落到甲板之上。常德彪一邊環顧船體情況,一邊詢問船員傷情。直升機迅速放下套索,常德彪一邊抬頭觀察,一邊緊緊抱著傷員并嘗試喚醒他的意識。不一會兒,傷員被送進機艙,直升機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上……
快速熟練的救援,離不開長年累月的艱苦訓練。光是穿救生員工作服,就是不小的挑戰。救生員工作服需要防水隔溫,因此外層非常緊實,頸部采用套頭式設計,記者試了幾次都沒把頭鉆進去。費了一番力氣后穿戴整齊,才發現起立下蹲都十分吃力。活動了不到5分鐘,記者就已經有些喘不上氣。“救生裝備有30斤重,剛開始很難駕馭。”常德彪說。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救生員,首先要掌握的訓練科目就是擺腿。”記者掛在繩索上,雙腳逐漸離地吊在空中,擔任救生員教員的王新圻用手旋轉繩索。“擺動雙腿,身體停止轉動!”正高速旋轉的記者雖然聽得到口令,但真執行起來,身體還是不聽使喚地旋轉著。回到地面的那一刻,頓感眼冒金星、頭暈目眩。
“海上風浪很大,這樣反復訓練,就是要鍛煉身體的控制能力。”王新圻介紹,救生員在救援過程中常常要直面危險,需要通過吊索下到甲板或海域進行面對面搜救,同時還要判斷周圍情況,給機組成員反饋。“只有努力訓練,才能救更多人。”王新圻說。
聶敏輝是去年加入救生員隊伍的新人,“我當時看到招聘信息時,就非常喜歡這個崗位。”小聶撓了撓頭,“辛苦點沒關系,希望盡快練好本領,在搜救中承擔更大責任。”
“當救起第三個人時,救生員嘴唇已凍得發黑”
“訓練馬上開始,請各部門待命!”穿戴好裝備,記者以備份救生員的身份參與了飛行隊的救生訓練。直升機槳翼飛轉,強大的氣流讓隊員們只能彎腰靠近機身。一陣轟鳴聲,直升機緩緩離開地面,短短數秒便直入藍天。
到達“搜救地點”后,緊張的“搜救”工作隨即開始。
“絞車手,觀察周邊環境。”
“收到,風力、云底高、能見度均在正常范圍之內。”指令一一下達,隊員們各司其職,分工明確,一名全程在機艙執行任務的絞車手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前三,后六,可放吊索。”絞車手通過掛鉤將自己與飛機機艙底部相連,左手握住絞吊手柄,右手把住艙門,身體探出機艙,不斷觀察繩索狀態和救援進展,隨時控制繩索方位。
從事海上救助工作17年之久,唐林已經成為一名資深絞車手。“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絞車手需要將機身周圍情況,分別反饋給飛行員和救生員,做好搜救的調控指揮工作,不僅要有技術和力量,還要有判斷和應急能力。”唐林說。
8年前,在完成例行任務后,隊員們接到緊急任務,要去20海里外開展救援。唐林回憶,當天海水溫度很低,由于臨時執行任務,情況超出預期,救生員下水救援遇到了很大的挑戰。“當救起第三個人時,救生員嘴唇已凍得發黑。”唐林至今仍有些心疼隊友。自此之后,只要飛機起飛,除了做好例行的準備工作外,唐林都會多想幾個預案,攜帶全套的救援設備,隨時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
多年來,工作中遇到的危險不計其數,可唐林從未想過轉行:“給他人帶來安全感,苦點累點沒什么。”一次訓練結束后,一位老人來到隊里向他致謝。原來,在10年前的一次救援任務中,這位老人正是當時被救的傷員,老人來到隊里就是為了說一聲“謝謝”。“那一瞬間眼眶濕了,覺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平時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工作,唐林總是滿心自豪地說,“我是一名退伍老兵,在部隊保家衛國,現在于危難之中給人援手。”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多救些人”
“溫度、壓力。”
“正常。”
“空速管是否加溫。”
“空速管已加溫。”
…………
起飛前、飛行中、著陸前、著陸后,東海第一救助飛行隊的飛行員都要對直升機進行各種系統檢查,包括火警、綜合電子儀表燈等多項重要檢查。“在飛行中,檢查時間很有限,訓練時就要把飛機的每一個部分都牢牢印在心中。”東海第一救助飛行隊搜救機長宋寅說,剛開始學習時,光為了弄懂直升機飛行術語和名詞,她就用了整整3個月。
“飛的時間越久,就越小心謹慎”,這是宋寅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海上天氣變幻莫測,不穩定氣流、低云……每次出任務都是全新的考驗。“我們進入云層后,要依靠儀表飛行。如果遇到突發情況,還需要迅速判斷、果斷反應。”宋寅說。
相較于普通航線飛行,搜救飛行需要在遇險船只或人員周圍進行巡查,進而懸停、施救。但船在大海中無法保持絕對靜止,飛行員需要不斷地調整飛行姿態。“駕駛艙的一次細微偏移,在海風海浪的加持下,最后可能就會導致十幾米的偏差。”宋寅說。尤其是夜間海上搜救,更是挑戰重重。暗夜里,沒有任何參照,如果對周邊的障礙和遠處的地形不了解,危險會隨之靠近。
“把生的希望送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這是東海第一救助飛行隊隊員的工作信條。
據了解,自2001年成立以來,東海第一救助飛行隊在責任海區共執行搜救任務1190起,搜救任務飛行總時間達6189小時,成功救助1561名遇險人員。
作為我國第一批搜救直升機飛行員,東海第一救助飛行隊隊長郭正偉很自豪:“20多年來,咱們國家海上搜救力量越來越強,救援水平越來越高,我們更要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做好隨時出發救援的準備。作為參與海上搜救的飛行員,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多救些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