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宿豫:黨史學習教育助力鄉村振興
這里有被譽為“人民解放戰爭第一役”的宿北大戰遺址,這里有宿遷第一任縣委書記馬侖的戰斗生活足跡,這里也有將“洪水灘”變“魚米鄉” 的艱苦卓絕“旱改水”精神……這里是擁有全國首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稱號的宿遷市宿豫區。如何保護、利用當地豐富的紅色資源,將紅色印記轉化為擦亮初心、傳承使命、服務發展的火紅實績?
黨史學習教育啟動以來,宿豫對黨在當地留下的各類遺址遺跡、紀念設施等開展走訪排查,排定提升改造項目6個并列入區級“我為群眾辦實事”重點項目。同時,宿豫還在在完善設施建設、豐富展陳內容、發揮教育功能等方面下功夫,將紅色印記提升改造工作與黨史學習教育相結合、與紅色文化傳播相結合、與助力鄉村振興相結合,推動紅色印記“活”起來,黨史學習“火”起來。
宿北大戰遺址公園二期航拍。王鵬攝
百年循跡 回眸紅色印記
“公園真是越建越好啊!不但有宿北大戰精神館、黨史教育館等各種場館,還有戰場指揮所、解放軍食堂、隨營學校這些復原場景,感覺就像走進了烽火年代。”在位于宿豫區來龍鎮白鹿湖社區的宿北大戰遺址公園二期,隨黨支部來尋訪學習的黨員蔡同柱說,他們此次訂制的學習套餐包含“走一段戰壕、練一場軍訓、吃一頓軍飯”等“十個一”課程,既有新意又有深意,大家普遍反映很震撼。
充分挖掘本土紅色資源,發揮紅色基地教育功能。宿豫以紅色印記提升改造工程為契機,通過提取重大事件元素還原歷史原貌,提升改造了一批情景式、體驗性、沉浸式紅色地標,并以“看、聽、思、悟、行”多種形式,打造群眾喜聞樂見的黨史學習課堂。同時依托“尋訪·身邊的紅色印記”活動,組織黨員群眾就近就便尋訪黨的印記、傾聽紅色故事、感受百年輝煌。截至目前,宿豫各類紅色教育基地已累計接待38.4萬人次。
修繕一新的開放式的馬侖紀念公園。李潔攝
星火傳承 擴容紅色基因
追思長廊、祭奠碑亭、初心影壁……走進宿豫區大興鎮懷侖社區,只見原先宿遷第一任縣委書記馬侖的衣冠冢已整體提升為開放式的馬侖紀念公園,成了周邊居民學黨史、共懷侖的身邊課堂。據悉,該鎮還將“我心向黨 紅色懷侖”主題融入周邊居民公共生活空間,打造懷侖社區“黨史小村”,讓居民在潛移默化中傳承擔當奮斗的紅色基因,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擴容宿豫鄉村紅色印記,擴寬紅色基因傳承范圍。宿豫區依托紅色印記提升改造,輻射周邊村居、社區、小區的紅色文化內涵提升。已推出含大興鎮懷侖社區、新莊鎮振友社區、豫新街道九龍花園等黨史學習教育示范點16個,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社區廣場、農家書屋等打造“黨史小館”“紅色廣場”“宿豫紅書房”等,用本土紅色人物、紅色物件和紅色故事教育人、感染人、激勵人。
淮北江南展陳館采用雕塑復原農民群眾勞作場景。徐雪芬攝
向史而新 擦亮紅色名片
秋風習習,荷藕飄香,沿著宿豫區幸福大道一路向東游覽,毗鄰江蘇省三星級鄉村旅游區宿豫杉荷園景區的淮北江南展陳館出現了新的變化。“今年我們對第三展廳‘豫見精彩’進行了硬件升級,通過雕塑藝術、多媒體影片、老物件展示等形式將區內農旅項目重新布展。”解說員王會介紹到,展陳館還對文化“軟件”進行了提升,如編印宿豫紅色農旅的地圖、畫冊,開發系列鄉村振興專題黨課等,多角度展示宿豫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成果。
結合紅色印記提升改造工作,宿豫區將幸福大道上的紅色印記與沿線的新型社區、鄉村美景、高效農業等串珠成鏈,推出“幸福長征路”鄉村振興一號線等四條紅色游學線路,擦亮宿豫紅色游學品牌,推動資源、人力、服務向鄉村發展集聚,同時引導黨員群眾在“行走的課堂”中感受黨的帶領下宿豫鄉村的歷史巨變,銘記黨的恩情,凝聚振興鄉村的強大力量。(周家慧 吳憂 何賽 張素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