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戰"疫":黨員干部把責任與擔當書寫在一線
越是到了關鍵的時候,越要咬緊牙關堅持下去。醫療廢物處置、隔離人員轉運、幫助隔離居民解決問題,黨員干部把責任與擔當書寫在一線。
熬不住的時候,
靠著椅背就能睡著
“我們要協調各方拖運醫療廢物,醫療廢物卸到平臺后,再由生產車間的工作人員對其傳染性和感染性進行脫除。”41歲的李要建聲音帶著嘶啞,“組織調度、提升生產能力、嚴格消殺,每個環節都必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嚴守最后一道防線。”
7月28日,揚州抗疫形勢嚴峻。核酸檢測點產生的涉疫醫廢,隔離點的醫療廢物,新冠肺炎病人產生的各類垃圾,封控小區和接駁點的垃圾……作為揚州唯一的專業化醫療廢物處置單位,揚州恒星環保有限公司的醫療廢物處理能力嚴重告急。恒星環保江蘇天楹等離子體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李要建主動提出,由他領隊向揚州派駐工作組,“我是黨員,必須沖到前方去!”
揚州主城區每輪核酸采樣點有四五百個,集中隔離點超過100個,同時方艙實驗室等核酸檢測點位也在增加。李要建要在短時間內快速捋順隊伍,組織拖運方案,協調內部分工,一天要打上百個電話,根本沒休息時間,實在熬不住的時候,靠著椅背他就會睡著。
隨著南京本輪疫情趨穩向好,恒星環保總部逐漸加人派車,還有來自全省各市的支援隊伍,使得恒星環保在揚州的工作人員從49人增加到129人,日均處理能力從15噸提高到40噸,確保揚州主城區的醫療廢物得到及時處理。
醫療廢物處置是疫情防控最后一道防線,一旦處理不當就可能成為二次傳播源。面對看不見摸不著的敵人,恒星環保所有人按最高級別防護,一人一天一次核酸,頻繁消殺。司機平均每天出4趟車,從早上5點多一直到深夜,需要全程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一趟趟把大量醫療廢物周轉箱搬到車上,“每次回來脫下防護服,里面的衣服被汗浸濕得就像在水里泡了很久。無法按時吃飯,那也是常態。”
“我們所有人心里都只想著一件事,就是趕快收集好醫療廢物,趕快處理好,趕快讓疫情過去。”李要建堅定地說。
每一個細節,
都要想明白落實到位
“中午12點前,密接、次密接全部清零。”早上7點多,南京市建鄴區隔離轉運處置專班調度小組組長馬旭的手機響了,新任務來了!
“三站一場”來寧返寧人員、密接次密接及紅黃碼人員、發熱干咳等癥狀人員……轉運路程可能不長,卻是艱巨而復雜的任務。
車輛和駕駛人員有沒有到位?接收隔離點是否安排到位?如何將隔離人員最快速最安全地運至隔離點?馬旭快速在大腦中盤了一遍,準備開始迎接新一天的戰斗。
疫情發生后,建鄴區防疫交通組與社區轉運組、醫療轉運組合并,49名來自公安、衛建、社區各條線相關人員組成隔離轉運處置專班。
“穿好防護服,一點也不能馬虎”“老人和孩子先上車”,作為防疫交通組的老成員,馬旭一向不放過任何細節問題。“每一項轉運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要做好隨時處理突發事件的準備。”
“轉運第一批16人,車輛已出發。”45分鐘后,馬旭在工作群動態匯報。第二批、第三批……與此同時,其他社區的轉運工作在同步進行。中午11點33分,最后一批車輛發出,疾控部門當日下發名單全部清空。
“隔離點的工作人員在接收時要全程穿戴防護服,天太熱了,調度好時間,讓他們少穿一會。”馬旭盡可能將車輛到達同一隔離點的時間錯開。
嚴陣以待。轉運任務的特殊性,需要24小時輪崗待命。“25人需立即轉運隔離!”當晚10點15分,任務來了。又是一輪核查、調度、出發……次日凌晨2點12分,轉運任務全部完成。19個小時,專班共轉運41批次197人。
“疫情不退,我們不停。”馬旭告訴記者,8月15日,專班調度小組“抗疫先鋒”行動黨支部正式成立,在轉運戰線筑起戰疫紅色堡壘。
泡面慶生,
他在疫情一線當“管家”
胡光宇并不住在祿口街道永欣新寓海棠苑小區,這段時間卻成了這個疫情管控小區27棟的臨時樓棟長,在這個崗位上,他度過了一個特別的生日。
7月25日晚8點,南京江寧區房產局緊急動員黨員參與祿口一線防疫,胡光宇成為10名黨員先鋒隊的一員。這支隊伍里年紀最大的40歲,最小的23歲,第二天早上7點集合前往祿口街道。
“以前也做過南京青奧會等時間長一些的志愿活動,沒想到這次第一天就差點吃不消。”一到駐地放下行李,胡光宇就和隊友們趕往被封閉管理的永欣新寓海棠苑和紫荊苑小區,搬運物資,幫居民采購生活用品和藥品。
這片區域當時為高風險地區,進入區域必須穿防護服“全副武裝”。7月31日,胡光宇被派駐到海棠苑小區擔任27棟樓棟長。“我就像個管家,居民有任何需求都找我。”
每兩天協助醫護人員上門為隔離居民做一次核酸采集,為盡量避開高溫,他們早上五點半就要從駐地趕往小區準備,來不及吃早飯就帶點餅干、牛奶在車上吃。“大多數居民都很配合,最怕的就是有人喊不醒、有人檢多了不耐煩,就要多花點時間。”胡光宇算了算,一個單元樓檢完差不多要用1小時,4個單元樓檢完一個上午時間就沒了。
“最難的還是大中午來了物資要運送。”胡光宇說,30多攝氏度的高溫,他要開著電動三輪車一家家送貨上門。有的居民看他們熱得護目鏡上都是水珠,就拿一些冰塊、飲料給他們。“一般冰塊我們就用了,其他的堅決不拿。”
忙著運送分發物資的同時,胡光宇還要抽空關注27棟的微信群。“我家小孩沒有奶粉和尿不濕了”“我需要買藥”……群里隨時可能會出現新的求助消息,胡光宇害怕手機沒電看不到,就把手機和充電寶掛在脖子上,以防“失聯”。
8月4日下午4點多,一位居民打電話說愛人肚子疼,小便出血,需要趕快去醫院。胡光宇趕緊放下手頭工作,聯系負責醫療的人員協調轉運車,晚上快9點又聯系車輛把他們送回家。
“兒子,生日快樂!”8月5日這天正忙著,胡光宇接到媽媽的電話。他這才反應過來當天是自己的生日,沒有時間多說,掛了電話又小跑著為居民解決問題。
那天晚上回到駐地,泡一碗方便面當長壽面,拿小面包當蛋糕,同事打開手電筒代替蠟燭,胡光宇過了一個簡單而難忘的生日。
8月13日,支援祿口的鹽城醫療隊結束任務返程。在簡單的告別儀式上,胡光宇和搭檔多天的醫護人員打趣道,“工作這么多天一直隔著防護服,都不知道你們長什么樣子。”他希望再重逢時,能面對面坐下來聊聊天。
□ 本報記者 胡蘭蘭 陳明慧 徐睿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