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這家菜場疫情保供一天不落 工作人員吃住在菜場
“這里周邊的幾個社區曾出現過確診病例,揚州第一個確診患者所在小區離菜場不過100多米,抗疫保供20多天,我們這里一天沒歇。”8月25日,揚州雙橋農貿市場負責人丁志盛面對記者時疲憊中有些欣慰,隨著疫情防控形勢趨穩向好,揚州正在啟動主城區農貿市場復工。“大家都開張了,我們壓力也會小一些。”
當天下午4點30分,記者來到這家農貿市場,門口最新的營業時間用一張A4紙醒目地貼在墻上:上午6:30-11:30,下午2:30-6:30。“8月17日以后,我們把菜場經營時間縮短了1個小時,但依然是揚州主城區開門時間最長的。”丁志盛指著菜場東門的一排排圍欄介紹,主城區小區管控正在逐步放開,估計馬上來買菜的人不會少,他們提前設置好這些圍擋,人流量大的時候建立起一個買菜的單循環通道,既確保大家保持安全距離,也能提升買菜的效率。
未雨綢繆可能正是雙橋農貿市場在這場疫情中能夠“挺下來”的重要原因之一。“南京發生疫情消息傳來時,我心里就有些打鼓,雖然感覺離得遠,但還是立刻提升了菜場的疫情防控管理要求,首先是只保留菜場一個大門,其他都封閉起來,門口對于健康碼、行程碼開始逢人必檢,進場買菜必須戴口罩,那時候一些老人因為手機用得不熟練被攔在外面,但我們堅持沒有健康碼、行程碼的,只能等在門口由工作人員入場代購,由于工作量太大,那時候自己的員工都不理解。”
揚州發現的第一批確診患者老年人居多,幸運的是,在流調中,沒有一個陽性患者進入過雙橋農貿市場內部,這也是菜場疫情期間沒有關閉的重要條件。“主城區的菜場大部分都關閉了,留下的菜場更顯得重要,我們菜場周邊居民至少有七八萬,疫情發生以來,我們正常一天要配送1000多份蔬菜、豬肉和水果,最多一天超過2000份,最遠的送到城北西湖鎮上。”蜂擁而至的訂單也讓丁志盛感受到雙橋農貿市場在這場城市疫情阻擊戰中的分量。
沒有關門的菜場儼然成為周邊小區居民和社區干部的“定心丸”。菜場內的經營大戶李士云介紹說:“這20多天,睡覺沒有一天超過4個小時,每天夜里12點30分我們就要去東花園批發蔬菜水果,運到菜場進行整理,根據市場的要求還加入了幾個小區的買菜群,訂單接到手軟,微信好友都不敢隨意通過了,直到政府保供菜上來,狀況才有所緩解。天亮之前我們要把所有網上和市場下發的訂單一個個打包標注好,上午10點送到各個小區門口的志愿者手中。”
李士云告訴記者,經常會接到一些求助的急單子,8月24日中午一個陌生號碼打來,是附近小區一位老年人,家里實在沒有菜了,找來李士云手機號碼,問她能否立刻送點菜救急。“這種事情你說我能等嗎?午飯也顧不上吃,10分鐘就把老人要的菜送了過去,28元的菜錢收了25元。”
通行證、健康碼、行程碼、核酸檢測報告,經過一番查驗,記者走進雙橋農貿市場,雖然大部分攤位上的經營戶都在忙碌著,但沒有散客,市場管理人員和志愿者拿著訂單在攤位之間來回穿梭。“菜場不是開著的空殼,要有商戶維持著供應和配送鏈,他們才是菜場的靈魂。”丁志盛告訴記者,疫情發生后,不少商戶都選擇了歇業,商戶最少的時候,9家銷售肉類的商戶只剩下一家,只能一家家地打電話做工作,雖然現在菜場只有30多家商戶正常經營,但所有菜品一應俱全,尤其是肉鋪,9家都在正常經營。
8月17日開始,菜場只能接受個人網上訂單和社區統一采購。“不僅運營模式變了,菜價也嚴格管控起來,每天商戶什么菜賣什么價都有統一要求,我們上午給每家商戶發一張價格表,晚上會對商戶們的銷售情況進行統計。這種情況下,沒有政府補貼,大家基本不賺錢,但所有人都在默默堅持,雖然他們大部分是外地人,但都有一個最淳樸的愿望,困難的時候,要和這個城市一起努力。”丁志盛說。
“除了聯系社區,接收訂單,這期間菜場的疫情防控,商戶的各種通行證都需要我們一一辦理,尤其因為疫情防控需要,幾次換證,每次都要有100多張,時間還不能拖,當天必須弄好,這些商戶都要凌晨拿菜,辦不好無法通行,菜場第二天就會‘開天窗’。”在丁志盛的辦公室,記者看到沙發已改成臨時床鋪,兩箱方便面隨意地堆放在角落里。“疫情發生后,我們農貿市場所有工作人員都沒有回家,大家就這樣在辦公室湊合著,畢竟只要菜場開著,周邊小區居民心里就不會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