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a级毛片出奶水a,人妻少妇中文字乱码,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播放,日韩精品亚洲一区在线综合

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政治

與江共生的南京之變

2021年10月21日11:08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小字號
原標題:與江共生的南京之變

新濟洲四面環江,島上野生動植物物種豐富(無人機照片,2020年6月12日攝)。

從高空俯瞰長江南京段,百舸爭流、巨輪暢行。這是長江進入江蘇的“第一站”,也是長江黃金水道的“鉆石航段”。

依江而建、因江而興,這座城市觸摸著長江的脈搏,也一度透支著母親河。2016年以來,作為江蘇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南京鐵腕“止血”、涵養生態,大江迎來巨變。

累計退出生產岸線超32公里、28條入江支流水質全部穩定達標、生態岸線占比大幅提升至78%……從靠江吃江、過度索取,到守江愛江、擁江護江,長江南京段正變身綠色生態帶、轉型發展帶、人文景觀帶,奮力譜寫“還江于民”“與江共生”的生動答卷。

三進三退,江城風貌氣象一新

草木繁盛,鳥鳴起伏,魚蟲林鳥湖草渾然一體;原來的低洼地和水田,經水系修復形成湖泊,成為候鳥棲息地;洲頭、洲尾,江豚嬉戲捕食的畫面時有出現……經過休養生息式保護,全國首個洲灘型國家濕地公園新濟洲變身長江綠心,濕地率由五年前的39.98%上升到目前的50%。

“水清了,魚多了,說明環境變好了。”作為最后一批退捕轉產的漁民,70多歲的余金發感受尤其強烈。南京大學的最新調查顯示,極度瀕危物種江豚在南京段的數量已由5年前的20多頭增加至50多頭,南京成為全國唯一在市中心江段可以看到野生江豚活動的城市。

“珍稀動物頻繁再現,背后是長江生態治理成效顯現。”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茂松副教授說,他帶隊調查了包括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在內的9處主要濕地,發現154種鳥類,數量較2019年明顯上升,其中不乏東方白鸛、白琵鷺等珍稀品種。

長江入蘇“第一站”,也是江蘇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的“第一關”。2016年、2018年、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主持召開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2020年11月在南京,關鍵詞從“推動”“深入推動”演進到“全面推動”。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南京把保護修復長江生態作為壓倒性任務,先“止血”后“治病”,一場“生態進、生產退,治理進、污染退,高端進、低端退”變革加速推進。5年來,長江南京段生態岸線占比由66%提高到78%。

從346國道明因路段左轉駛入寧江路,“春江十里”幾個字映入眼簾。從這里出發,紅黃藍三色路面標線猶如彩虹蜿蜒向前,全長18.3公里沿江風光美不勝收。“長江大保護落實在何處?這條濱江岸線就是最有力的見證。”浦口區負責人說,幾年前,這里還是船塢散落、軋鋼聲不絕于耳的“十里造船帶”。

退出歷史舞臺的不止一個“十里造船帶”。2018年以來,南京全市已拆除取締長江岸線利用項目160個,整改規范項目66個,清退生產型岸線超過32公里,整治項目數量、拆除體量和清退生產岸線長度均列全省第一。沿江而下,長江江寧段建成綠色親水濱江公園,建鄴魚嘴濕地公園成為“網紅打卡勝地”,雨花臺區梅鋼9號路片區打造三山磯公園、重現江畔明珠勝景……長江“黃金帶”鑲上了眾多“綠寶石”。

岸上修復見成效,水質、空氣也明顯好轉。此前,南京7條省控入江支流中的4條水質較差。2018年6月起,南京市四套班子主要領導每人認領一條劣Ⅴ類入江支流,構建起覆蓋全市所有水體的四級“河湖長”責任體系,動最科學的外科手術,上最嚴格的工程手段,用最精細的管理方法,下大力氣推進綜合治理。今年前三季度,全市42個省考以上斷面水質累計均值優良比例100%,28條入江支流水質穩定達標,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水環境質量保持全省第一。

“原來路過這兒都是捂著口鼻走的,現在倒成了周邊一景,每天來晨練、遛鳥、吹薩克斯、打太極的絡繹不絕。”在金川河東瓜圃橋段居住了近20年的王秋香,高興地跟記者分享身邊的變化。

今年4月,第二屆國際森林城市大會開幕,11個國家的駐華大使,50多所海內外高校院所的專家學者,與我國近百座城市的代表匯聚南京,共商生態議題。山水城林融為一體,河流綠道串珠成鏈,南京生態之美令與會嘉賓贊不絕口。

截至2020年底,南京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5.16%、綠地率40.7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7平方米,三項指標均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由洲島到岸線、再到全域,我們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思想,把保護修復長江生態擺在壓倒性位置,融入城市整體發展戰略,從過去的生產性工程思維轉向生態性有機思維,把江城作為生命共同體來規劃布局。”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韓立明說,經過久久為功綜合治理,無論是岸線的生態功能還是入江水質、空氣質量,都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賡續文脈,古都江韻煥發新彩

國慶長假,燕子磯濱江公園成為很多市民、游客的打卡地。大河濤濤、青山相依、紅日慢落、夕霞炙空,人們欣喜發現,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燕磯夕照”又回來了。

金陵佳麗地,北郊為最。北郊,即幕府山燕子磯一帶,這里濱江岸線長約8.48公里,自古是“萬里長江第一磯”,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得天獨厚的交通地理條件曾使這里成為“化工基地”,每年帶來數十億產值同時,也嚴重威脅生態安全。“從燕子磯到二橋有8家碼頭,如果算上整個幕燕地區,化工碼頭、砂場等一共有110家。”燕子磯新城負責人介紹,2017年以來,通過關停企業、生態修復、景觀再造、產業轉型、百姓安居,一個綠色燕子磯、人文燕子磯、科技燕子磯正在崛起。

從百姓避之不及,到重現詩情畫意,離不開對長江文化的深入挖掘與弘揚。2020年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指出,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從“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到讓江走進城、人走近江,南京將生態自然景觀與長江漁業文化、長江詩詞文化、鄭和航海文化等元素有機融合,一體推進生態修復、風貌保護、文脈延續、品質提升。

“南京的古金陵48景中,和長江有關的占到了11處。”南京大學教授賀云翱調研發現,南京以長江文化為本底,挖掘特色資源,續寫長江文脈豐富內涵。山水城林人的江城風貌與韻味,不止是記憶中的濃墨重彩,現實中也日益彰顯。

“仙人磯下多風雨,好卸征帆留不住。”宋代詞人辛棄疾筆下的仙人磯原是漁船云集的江邊漁村,如今漁民已經全部上岸。當地就地取材建成“漁業記憶”、詩詞文化長廊等景觀小品,通過“長江流域漁船概說”手繪圖,向游客展示不同歷史時期的漁業文化,傳播“退漁還江、退耕還濕”的生態理念。

截至目前,南京主城區72公里濱江綠道基本貫通,沿江綠色廊道聯網成片,渡江勝利紀念碑、下關浦口鐵路輪渡橋等70處歷史文保單位得到有效保護,人文江岸、綠色江岸成為古都江韻新品牌。

城市“雙修”與文化賡續緊密結合,進一步帶動以文興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1921年,剛成立的中國水泥廠在江寧區湯山街道湖山村建起了采石場,火車一響黃金萬兩,卻也留下滿目瘡痍的“城市傷疤”。2021年,修復礦坑后建成的省園博園開門迎客,昔日“水泥森林”上“長出”森林,巨大的礦坑化身崖壁劇院、植物花園;裝水泥的筒倉變身先鋒書店裝滿新書;火車車廂拉的不再是礦石,而是天南海北游客……

不僅廢棄礦坑變身絕美園林,老舊街巷更是喚醒文化記憶重獲活力。5年來,小西湖、老門東、石榴新村、百子亭等歷史街區通過“小尺度、漸進式”城市微更新,打造眾多具有“南京記憶”的旅游目的地。玄武區1800米的長江路濃縮了1800年的金陵史,將文旅產業與夜間經濟、消費升級、老城更新有機結合,向人們展示千年風貌如何可以成為時代活力。“長江路過去只是一條街,現在是一條文旅消費帶、融合帶、輻射帶。”玄武區委書記閔一峰說。

江水不止,文脈不息;通江達海,開放包容。“山水、生態與人文景觀互相輝映,才是長江文化的精髓。”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勇表示,將長江文化帶建設與譜寫“強富美高”新南京建設現代化新篇章融合起來,努力把長江南京段打造成古今輝映、環境優美、功能完善、開放創新“美麗中軸”,成為長江文化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示范區域。

制定發布《南京魅力濱江2035》,規劃打造富有人文內涵的“一江兩岸”風光帶,長江將成為南京新的城市發展主軸。“賡續文化有助于厚植文化自信、喚醒精神力量。南京將從開放、包容、創新、進取等方面挖掘和弘揚長江文化,塑造城市精神,賦能高質量發展。”南京市代市長夏心旻說。

從倚重江南的“秦淮河階段”邁向擁江發展的“揚子江階段”,從工業文明一味索取到生態文明反哺共生,這方山水不僅見證時空更迭、理念轉換,更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貢獻“南京樣本”。

與江共生,完善生態治理體系

江中的水,水上的船,岸邊的園……在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生態眼”智慧感知平臺24小時運行,通過物聯網、大數據、衛星遙感等科技手段,對長江南京段“水、岸、氣、船、園”實時監測管理,構建天、空、地立體保護體系。

修復長江生態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久久為功。沿江重化企業減少,但污染排放較高、產業結構偏重等問題仍未根本扭轉;“減”的推進挑戰大,“轉”的出路待理順,“治”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標高標準、新要求,南京堅持把長江生態環境治理作為推進市域治理現代的重要內容,優化治理體系、提高治理效能,探索“與江共生”的治理新路。

從科技治江到動能轉換,持續強化綠色發展的創新支撐。在南京化工園區,從基于排水毒性控制的企業差異化接管標準,到水、氣、固廢等一批新技術推廣應用,園區煤耗、能耗、COD排放等大幅下降。

綠色低碳產業技術研究院、源頭創新研究院、綠色菁英創新學院……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全天候監控長江同時,還打造“政、產、學、研、用、金、介”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平臺,助力解決重化圍江、長江生態修復、綠色產業發展等關鍵問題。

5年來,占南京工業比重約1/3的重化工業有序轉型,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41.9%;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4.1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35.5%,形成1個五千億級、4個千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從規劃引領到空間管控,不斷完善依法治江的制度保障。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推進“綠色銀行”,以全域生態大貫通促進城市空間與生態空間融合共生;將新發展理念融入國土空間規劃,探索“留白”制度,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立足城市全生命周期管控,優空間、護資源、促發展,美麗南京的輪廓日益清晰。

堅持治水與治城、治標與治本、治河與治污相結合,南京在全國率先出臺長江岸線保護的地方政府規章《南京市長江岸線保護辦法》,在全省率先出臺《南京市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方案》《深入推動南京市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實施意見》,配套制定《南京市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南京市制造業新增項目禁止和限制目錄》等,為系統治江提供法治護航和政策支撐。

從黨政重點工作到全社會共同行動,探索構建全民參與的共治體系。走進新濟洲生物多樣性展示館,自然景觀與宣教展品完美融合,一批志愿者通過展示動植物資源、講述江豚故事、揭秘鳥類遷徙等,向人們科普長江大保護的重要意義。

與2016年相比,這個江中洲島上的維管束植物從366種增加到501種,脊椎動物從142種增加到269種,鳥類從103種增加到180余種。“只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給萬物休養生息的時間,大自然自我修復能力驚人。”南京市副市長邢正軍說。

在南京,活躍著江豚保護協會、長江守望者聯盟、“河小青”志愿服務隊等20多家環保志愿服務隊伍,廣泛分布在社會組織、學校、企業等,共同守護長江。昔日“破壞者”成為“守護者”,曾因向長江偷排污水被罰4.7億元生態修復費的南京勝科水務,牽頭創建長江江豚科教中心,打造特色研學示范基地。

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距長江南岸10余公里,園博園承載著人們對“天人合一”的美好憧憬。入夜,以崖壁為巨幕,以山谷為劇院,巨型旋轉臺、搖臂配合三維實景、真人歌舞,光影交錯、云煙層疊間,開啟一段人與石的時光之旅……一場沉浸式演出《百年石光》,傳遞出一個鮮明理念:傷害自然必遭反噬,尊重自然方能共榮共生。

從生態建設到生態修復,再到生態產能,南京正重新審視人與江、人與自然、保護與發展的關系,致力構建“山水城林一體、人文景觀相融、城市鄉村互動、生態經濟共贏”的城市生態治理體系,探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現代化新路徑。(記者劉亢、凌軍輝、蔣芳、陳剛)

(責編:蕭瀟、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