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群眾想的”變成“政府做的”
江蘇東海: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體
圖為改造后的“夢想小屋”。東海縣委宣傳部供圖
初冬的陽光透過窗簾照進屋內,白色的墻壁、漂亮的小床、整潔的書桌、嶄新的衣柜,住進改造后的“夢想小屋”,江蘇省東海縣石榴街道事實孤兒小菲(化名)高興不已。“我特別喜歡這張寫字桌子,感謝叔叔阿姨們對我的關愛。”住進“新屋”的小菲開心地說。
一間小屋,帶來無限希望。“今年已募集資金156萬元,建設完成130間‘夢想小屋’。下一步還將通過‘一對一’結對、月常態走訪、季集中關愛等方式,為所有‘夢想小屋’幫扶對象提供學業輔導、心理疏導、習慣養成等后續志愿服務。”東海團縣委書記周斌說。
關愛困境青少年的“夢想小屋”改造工程只是東海縣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的一枝一葉體現。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東海縣厚植為民情懷,堅持從最困難的群眾入手、最突出的問題抓起、最現實的利益出發,聚焦“急難愁盼”,把“群眾想的”變成“政府做的”,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體。
東海縣線上依托“東海縣微平臺”公眾號開展民生實事大征集,線下實施“萬名黨員走百村(社區)訪千戶”活動,問真需、訪真情、看真況。“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正是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東海縣縣長張其兵說。
為此,東海縣建立“三辦制度”,在所有民生項目清單中,篩選出矛盾多、困難大、任務重的48個項目由縣四套班子領辦,主動接“燙手山芋”,相關單位“一把手”作為具體責任人,帶頭啃“硬骨頭”。目前,通過廣泛征集,東海縣共梳理形成五大類526條問題清單,已完成332條。縣四套班子和縣直單位班子成員建立農村、社區、企業等基層聯系點,開展點題式、體驗式、解剖式調研,共推薦民生實事325項,已辦結206項。
為確保民生項目落實不走樣,東海縣對所有民生實事項目進行每月一督查、每季一考核。縣紀委監委、縣作風辦還通過《作風在線》電視問政方式,緊盯不落實的事、嚴查不落實的人。縣委縣政府每月召開一次民生實事項目會辦會,及時調度民生實事項目進展情況,并結合“五公開一評價”,深入社區、村居、企業,創新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大家談活動,通過領導干部述、普通黨員議、基層群眾評,生動展示辦實事全流程,新建縣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縣第三幼兒園異地新建、疫情防控能力提升等一批超序時的民想、民呼、民求的實事快速推進。
圖為石梁河鎮南辰新型農村社區。東海縣委宣傳部供圖
“現在不僅告別‘水上漂’的生活,還住上了寬敞的新居。”談起“洗腳上岸”后的生活,南辰新型農村社區村民傅兆鵬說,“在政府的幫助下,如今已在社區東邊的工廠里打工。”上世紀80年代初期,傅兆鵬和一些村民依托石梁河水庫豐富的水資源從事網箱養魚,但過度網箱讓原本清澈的水日益變得渾濁起來。
為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東海縣通過多月努力,最終將水庫中聚集的10萬多只養魚網箱清零。為讓上岸后的漁民住上好房子,東海縣又規劃占地350畝,總投資1.7億元建設了“符合民愿、設施齊全”的13.28萬平方米的南辰新型農村社區,現已入住600戶2000余人。
“漁民安置只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對群眾而言,既是新家園又是新起點。”東海縣委書記宋波說,“‘住得下、能致富’才是工作的難點。”
據了解,為把民生實事落實到一點一滴,宋波領辦了建設石梁河鎮鄉村振興產業園民生項目,通過多次現場會辦,目前一期60畝4棟已建成,3家企業入駐,近百名社區居民不僅過上了“出門進公園、過路進廠房”的幸福生活,也較好地鞏固了石梁河庫區“十三五”扶貧成果。(張開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