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幸福街道探索“垃圾分類+”模式 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幸福街道志愿者引導居民分類。徐亞萍攝
“現在小區扔垃圾都有人指導,居住的環境也越來越好了。”住在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幸福街道幸福錦園的李爺爺高興地說道。
垃圾分類是“關鍵小事”,也是“民生大事”。今年以來,該街道幸福錦園、幸福花苑小區作為垃圾分類達標示范小區,注重“點、線、面”相結合,廣泛發動群眾深入參與,全力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
裝上“新武器” 垃圾分類不用愁
“陸阿姨,先掃掃這個顯示屏上的二維碼,然后根據語音提示操作就行了。”祖望社區“守望”志愿者季燕華向居民介紹道。近日,居民發現小區垃圾分類回收亭旁多了幾個類似無人售貨機的機器——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可以回收廢紙、廢塑料、廢舊紡織品等舊物。
掃碼后,投物箱口緩緩打開,陸阿姨根據語音提示,把已經壓扁的廢紙箱投入箱內,系統很快便識別出投入的物品,并完成了稱重。陸阿姨的手機上也顯示,這次廢品回收讓她“掙”了1.3元錢,輕松完成了“廢物變現”。
據了解,小區居民使用手機掃碼,就可以打開智能分類回收機箱門,投遞可回收垃圾,并根據居民投遞物品的重量,給居民手機內返還現金,到達一定金額后便可提現。居民們紛紛表示,“新武器”的加入,不僅方便了居民進行垃圾分類,也提升了可回收物的資源化利用水平。
養成“新習慣” 垃圾分類我先行
“阿姨你好,拿6個廢舊塑料瓶就可以兌換一瓶油污清洗劑,可以用于日常廚房清理。”“這是垃圾分類宣傳手冊,垃圾分類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幸福花苑小區出入口,飛牛小匠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正在向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知識。
據統計,今年以來,祖望社區通過開展“志愿服務進社區 垃圾分類我先行”等系列活動,向居民群眾宣傳垃圾分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倡導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踐行低碳生活理念。社區每月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知識講座至少兩次;發放宣傳畫冊累計1200余份;依托第三方,每月定期開展垃圾分類積分兌換活動。
“實行垃圾分類,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的改善,關系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體現了社會的文明程度、城市的管理水平、民眾的素質高低。廣大居民通過垃圾分類減少生活垃圾處理量,實現資源化利用,從而破解‘垃圾圍城’的難題。”祖望社區黨總支書記許鋒說道。
擦亮“新名片” 垃圾分類成時尚
在前期垃圾分類的推廣過程中,村干部們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居民接受度不高、垃圾分類能力偏低等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更好地推進工作,社區依托“守望”志愿服務隊,進行入戶“一對一”宣傳,在微信群里普及相關知識,在開展垃圾清運的過程中也隨時宣傳。通過設置集中清運點,餐廚垃圾桶有了集中堆放的去處,解決了之前垃圾混投的問題。經過反復引導,居民開始從“要我分”變為“我會分”。
此外,幸福街道充分發揮黨建“紅色引擎”作用,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以“微心愿、微項目、微服務”形式,促進居民環保意識、文明意識不斷提升,讓“綠色、低碳、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我們年紀大了,原先都不是很能理解,后來發現垃圾分類亭很方便,現在不僅是自覺遵守,也經常主動參與垃圾分類,呼吁全家共同遵守。”住在幸福花苑的王爺爺說道。(凌宇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