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破立并舉,讓“有才花”開遍江蘇大地
常格不破,人才難得。打造人才發展現代化先行區,必須充分發揮改革的先導作用,堅持敢立敢破、破立并舉,縱深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省委書記吳政隆在省委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構建更具競爭力的人才發展制度,建立更加科學的管理體系、更加公正的評價體系、更加鮮明的激勵體系,讓人才真正靜下心來做學問、搞研究,施展才華、釋放智慧,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向用人主體充分授權要“放得下”
人才競爭的本質是人才制度的競爭。近年來,我省陸續出臺人才26條、人才10條、科教人才9條,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
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從外部來看,激烈的區域人才競爭之下,省市一些高含金量的政策優勢正在被弱化;從內部來看,人才和用人主體反映最多的,集中體現在編制管理、成果轉化和薪酬分配等方面放權不夠。而這些,直接關系人才干事創業的獲得感。
向用人主體充分授權,建立人才發展改革“放權清單”和“負面清單”,該下放的權力一律下放,不合理的限制一律取消……這是不少用人主體的共同期待。
改到真痛處,才能催生新活力。直面“痛點”,我省將全面落實國有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社會組織的用人自主權。試行高校人員總量管理,優化專業技術高級崗位比例,允許在高級崗位結構比例內自主評聘人才。
“人員總量管理的試行,給了高校更多自主權和更大的發展空間,對于招引高端人才更加靈活。”蘇州大學黨委書記江涌說,下一步,蘇州大學將進一步聚焦去除高校行政化,推進高校黨政管理人員的職員制改革,希望能在政策上獲得更多鼓勵和支持,在操作上獲得更寬松的授權。
“在不突破人員總量和結構比例要求的前提下,把聘用自主權交給用人主體,讓我們真正把想用的、能力強的人才用在該用的崗位上,進一步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江涌說。
讓更多用人主體嘗到放權的“甜頭”。我省還將賦予高校學科和專業設置更大自主權,大力發展新興學科、交叉學科。支持高校院所根據重大戰略需求設置特設崗位,自主聘用招才引智、成果轉化、項目攻關等專門人才。
強調大力地“放”,也不能忽視有效地“接”。東南大學健全責任制和軍令狀制度,確保科研項目取得成效,并建立動態評估周期,采取累進年限評價,實行優勝劣汰、能進能出的動態考核管理機制。
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在下放評審權限的同時,將加強職稱評審監管,嚴格評審范圍,同時圍繞新興領域的人才評價、打通職稱改革“最后一公里”等方向加強謀劃。
為人才創新創造松綁要“放得開”
創新創造需要安靜、寬松、純粹的氛圍,但簡單以學術頭銜、人才稱號確定薪酬待遇、配置學術資源等問題仍然存在,給科研人才套上無形“枷鎖”。
讓人才輕裝上陣“闖”,心無旁騖“創”。眼下,提優“333工程”等省級重點人才計劃已被江蘇提上日程。下一步,將開展唯人才“帽子”專項治理,建立退出機制,不將“帽子”頭銜與崗位評聘、薪酬待遇、項目評審等簡單掛鉤,引導人才潛心研究。
“不需要進行名目繁多、程序繁瑣的項目資金申報,也不必擔心考核,在這里創新創造沒有后顧之憂,真正把時間和精力集中投入搞科研當中。”5年前,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機器人所所長張剛初來乍到,便獲得研究院提供的300萬元項目啟動資金,且3年不設考核指標。
以“無比信任”的寬松條件激發無比澎湃的創新活力。截至目前,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以該模式成功引進20個技術研發團隊,張剛所率領的團隊已發展到40人規模,申請專利30余件,產品實現銷售超1億元。下一步,無錫研究院還將探索院士舉薦、揭榜掛帥等靈活舉措,助力科研人才自主成果轉移轉化,讓人才回歸科研。
省人社廳表示,將進一步暢通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充分滿足重大戰略實施、重點發展領域的高層次人才配置需求。優化工作流程,精簡證明材料,縮短辦理時限,對急需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做到特事特辦、隨到隨辦。
為人才松綁,應充分考慮人才關切。進一步健全完善容錯糾錯機制,建立“負面清單”制度,“用‘非禁即可’保障創新活力”“擴大科研人員經費使用權”“落實‘三個區分開來’重大要求”……在采訪中,這些受到人才和用人主體的關注,普遍期待下一步能有更實的舉措。
完善人才評價體系要“放得好”
人才評價是指揮棒、風向標,有什么樣的評價導向,就會產生什么樣的人才隊伍。
相關調研顯示,人才評價中“四唯”現象、“帽子”滿天飛、“外行”評價“內行”等問題依然存在,不僅影響人才的創新創造熱情,也不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
“各類人才評價體系還是以文章為主要指標,像我們這樣做一線應用研究的,明顯吃虧。”一位從事農業研究的人才告訴記者,有的科研人員一年三季都在田間地頭,南京、海南兩地跑,工作10年卻連個副研究員都沒評上。
“要破解這些問題,還需要聚焦‘評什么、誰來評、怎么評、怎么用’,堅持‘問東家、問專家、問大家’,加快完善評價標準、評價方式,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省社科聯科研中心副研究員徐軍海說。
比如,大力推行評價提名制和高層次人才舉薦制,提高用人單位在人才項目評價、人才計劃評審中的話語權。持續開展唯人才“帽子”專項治理,避免簡單以學術頭銜、人才稱號確定薪酬待遇、配置學術資源的傾向,這些都是江蘇明確要探索的方向。
“通過創新舉薦制,3年來共舉薦了65名高層次人才。”南京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南京今年首批市高層次人才舉薦工作已于9月啟動,共有18位舉薦委員出具了舉薦信,舉薦人才37名。下一步,南京還將著手修訂人才舉薦工作方案和舉薦人才政策,探索賦予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產業鏈頭部企業和海外高層次人才單獨舉薦權等新措施。
科學設置人才評價體系需要更多精細考量。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完善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高級職稱考核認定工作,建立符合青年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制度,加大所在單位的考核評價權重。充分發揮多元評價主體作用,向具備條件的社會組織、科研院所和行業龍頭企業有序下放職稱評審權。
□ 本報記者 陳明慧 林元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