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蘇基本民生保障再升級:適老化改造3萬戶家庭
為3萬戶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改擴建120個兒童關愛之家,向2萬戶困難家庭贈送“家電包”……2月10日,記者從全省民政工作視頻會議上獲悉,2022年,圍繞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六個顯著提升”,聚焦構建“一老一小”服務體系,省民政廳公布一攬子新舉措,加強基本民生保障,促進民生福祉提升。
兜牢民生底線,
為2萬戶家庭贈送“家電包”
南京市副市長霍慧萍介紹,南京已建立分層分類的救助體系,去年開展低保邊緣家庭、支出型困難家庭的集中認定,認定的3936戶7596人全部按照政策予以保障。該市還為2566名困境兒童購買“寧惠保”。
全省去年共摸排困難群眾324萬人,認定低保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25.27萬人。全省低保平均保障標準達每人每月803元,同比增長4.2%;城鄉特困供養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分別達每人每月1678元、1126元。去年,全省實施臨時救助22.82萬人次。集中供養和社會散居孤兒平均養育標準分別為每人每月2623元、1980元,5.08萬名重病重殘兒童領到基本生活補貼。
省民政廳廳長呂德明介紹,今年,全省將全面落實低保標準和特困供養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分檔確定特困人員照料護理標準。民政部門將出臺特困人員認定辦法,實施覆蓋常住人口的臨時救助制度,并制定低收入人口救助幫扶政策,構建分層分類、階梯遞進的社會救助政策體系,主動發現、及時干預、精準幫扶困難群眾。
各地還將在推進“物質+服務”綜合救助上邁出更大步伐。今年將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為2萬戶困難家庭贈送“家電包”。
聚焦“一老一小”,
上門服務老人比例不低于16%
全省有1850多萬老年人,如何不斷滿足老人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去年,“蘇適養老”開啟新篇章,全省共建成養老床位74.2萬張,每千名戶籍老人擁有床位數達40.1張。2萬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點覆蓋城鄉,290萬老人接受上門服務。
“我們新建1418張養老床位、2796張家庭夜間照護床位。”蘇州市副市長查穎冬介紹,該市通過實施老年友好社區建設行動計劃,啟動“社區+物業+養老”試點,提升老年人“原居養老”品質。目前,蘇州89.6%的鎮(街道)建成(在建)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蘇州還探索市場化方式鼓勵普通老人家庭開展適老化改造。
今年,“蘇適養老”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將制定出臺,民政部門還將開展養老服務狀況抽樣調查,制定基本養老服務制度實施意見,完善省市縣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定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實施細則,完善公辦養老機構床位輪候公開登記制度,為促進基本養老服務均等化提供系統完備的制度支撐。
我省農村老齡人口比例高于城市,“未富先老”“未備先老”在農村比較突出。為此,今年將出臺推動農村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打造縣鄉村銜接互通、功能互補的農村養老服務設施體系,提供貼近農民需求的養老服務。
“十四五”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關鍵窗口期”,全省將開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能力提升三年行動,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圈”。今年,接受居家上門服務的老人比例將不低于16%,3萬戶困難老人家庭可獲適老化改造,110個標準化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將投入運營,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要達到67%,全年培訓養老護理員5萬人次。
聚力未成年人保護,民政部門將全面推廣困境兒童常態化主動發現機制,縮小散居孤兒與集中供養孤兒基本生活補貼標準差距,蘇南、蘇中、蘇北兩者比值分別不低于77%、72%、67%。各地正在推進兒童福利機構“開門辦院”,實現社會化服務轉型。今年,全省將改擴建120個示范性兒童關愛之家。
創新基層治理,
改造新建300個社區服務中心
全省共有2萬多個基層自治組織,這是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基層政權的主陣地。全省還有9萬多家社會組織、7萬多名專業社工、1600多萬志愿者,這些都是基層治理的源頭活水。
揚州市副市長余珽介紹,揚州在全省率先啟動、率先完成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將社工站建設作為專業社工深入參與基層治理、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米”的重要平臺。全市已建成社工站87個,實現鄉鎮(街道)全覆蓋,投入700余萬元支持200多個公益項目,受益群眾6萬多人次。
按照每百戶居民不低于30平方米的標準,全省今年要改造和新建300個城鄉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各地將持續推進基層減負增效,城鄉社區組織統計數據“一套表”、黨建民生“兩本賬”、工作事項“三項清單”政策將得到落地落細。今年,全省還將常態化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清理“僵尸型”社會組織,等級社會組織要比上年增加5000家。我省還將開展基層“融治理”品牌建設研究,培育一批原創性、引領性、標志性改革成果,形成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的江蘇基層治理品牌,并推進全國和諧社區、全省“美好和諧社區”示范創建。
今年,“互聯網+慈善”“金融+慈善”“保險+慈善”“信托+慈善”等創新慈善載體將再發力,民政部門將出臺促進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引導慈善資源積極參與國家重大戰略,鼓勵建立社區慈善基金。
□ 本報記者 唐 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