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讓信用價值真正增加企業“獲得感”
目前,全國市場主體已經突破1.5億戶,并繼續保持著旺盛的增長勢頭。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主體,究竟該如何監管,才能保障超大規模市場有序運轉,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對此,權威部門給出了明確答案——我國將全面實施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
說個大白話,這意味著對企業的監管要“看信用下菜碟”了。日前,經國務院同意,市場監管總局印發《關于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進一步提升監管效能的意見》,明確用3年左右的時間,在市場監管系統全面實施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按照信用風險狀況由低到高將企業分為信用風險低(A類)、信用風險一般(B類)、信用風險較高(C類)、信用風險高(D類)四類。
對誠信守法者,監管“無事不擾”。對信用風險低的A類企業,市場監管部門將在“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中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頻次,除投訴舉報、大數據監測發現問題、轉辦交辦案件線索及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根據實際情況可不主動實施現場檢查,實現“無事不擾”。這意味著,對守信企業來說,處處都是“綠燈”,企業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人力、物力,全力在市場上奔跑、競爭、成長。
對違法失信者,監管“無處不在”。對信用風險高的D類企業,市場監管部門將實行嚴格監管,有針對性地大幅提高抽查比例和頻次,必要時主動實施現場檢查,做到“無處不在”。這里提醒失信企業,監管已經亮出“紅燈”,不要“橫沖直撞”,最好“浪子回頭”,重視自身信用積累,依法誠信經營,通過主動糾正失信行為、消除不良影響、重塑良好信用等方式,降低自身信用風險,提升企業的市場信譽和競爭力。
而那些屢教不改,嚴重違法失信的企業,則會“處處受限”,甚至“無路可走”。2021年底市場監管總局公布首批嚴重違法失信名單典型案例,已將百余戶市場主體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在市場或行業準入、任職資格、政府采購、工程招投標、授予榮譽稱號等方面依法實施限制和禁入。這將大大削弱嚴重違法失信企業的競爭力,促進商業環境的持續優化。
可見,信用有價值,守信有力量。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讓“無形”的信用變成有形的“價值”,大大增強了企業的信用價值“獲得感”,直接助推市場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正向循環。
信用監管,利劍高懸,有助于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全國大市場。億萬市場主體通過公平競爭,必將發揮更加磅礴的力量,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推動國家財力和社會財富繼續穩定增長,推動7億多就業人口更好地就業擇業,同時也會讓市場上食品更安全,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多,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