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大豐農商銀行發展模式之五
從大豐農商銀行看新形勢下地方農商行發展之道
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和農村金融改革的日益深化,農村商業銀行憑借體制及地緣優勢,在農村金融領域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作為農村金融市場的主體,農村商業銀行如何拓展業務、管控風險、發揮優勢,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人民網聚焦大豐農商銀行,解讀其發展模式,挖掘區域農商銀行的時代價值。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將數字鄉村建設擺在了至關重要的位置,并提出拓展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農村金融數字化正當時,從國有大行、股份行到農商行,都在加碼這場農村金融攻堅戰。
對于數字化轉型走在前列的頭部農商行,大數據等基礎支撐建設較為完善,線下網點智能化轉型、線上業務布局、數據治理等轉型初級階段工作基本完成,已進入“數智化”轉型階段。位于江蘇鹽城的大豐農商銀行已在這條路上奮力探索多年,利用地緣優勢發力數字化,形成獨到的競爭力。
提前探索大數據 筑牢普惠金融根基
數據資產是金融業的戰略資產、生產要素。獲取數據、分析數據、運用數據、管理數據的能力,是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基礎。
對于長期扎根農村金融市場、擁有地緣優勢的農商行來說,如何在強化線下優勢的基礎上,以線下反攻線上,最終實現線下線上融合。早在7年前,大豐農商銀行就在大數據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
大豐農商銀行的大數據之路始于2015年。該行用了兩年時間,發揮農商人的鐵腳板精神走村入戶,搭建起區域鄉村大數據庫,讓普惠金融夢想照進現實。
隨著科技力量的加持,“鐵腳板”時期積累的大數據成為大豐農商銀行踐行普惠金融的深厚根基。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該行貸款客戶數達6.95萬戶,其中,涉農及小微企業貸款占比達82.36%。與此同時,該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比2021年初凈增7.42億元,增速13.18%。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深入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對此,大豐農商銀行也早已有所探索。“鐵腳板”走村入戶帶來的不僅是貸款業務的擴面增量,還讓更多的老百姓逐漸建立起風險意識和信用意識,為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破除了內在阻力。
基于深入鄉村“整村授信”的經驗,大豐農商銀行意識到,如何讓老百姓方便“貸”又敢“貸”,必須要依靠線上,打造便捷又安全的信貸產品。
與股份制銀行給出信貸金額需要參考客戶工資、社保、公積金不同,農商行客戶大部分集中在鄉村,信貸金額不能按照傳統模式考量。大豐農商銀行通過收集各村農戶田畝數、農機數等數據,加入銀行信貸系統作為新參數,分析信貸客戶的畫像,制作數據模型。
大豐農商銀行陽光信貸積累的大數據為貸款上手機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如今,在科技力量的賦能下,“陽光信貸”升級為“金豐e貸”,農戶可以線上貸款,從申請到資金到賬,最快只需要3分鐘。這讓越來越多的農民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務。“線下+線上”雙線出擊,讓大豐農商銀行成為當地普惠金融的主力軍。
頂層謀劃科技金融 打造新型數字化銀行
經濟下行、疫情影響等多重挑戰與壓力之下,數字化之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銀行業也持續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加快金融科技資源整合,打造未來核心競爭力。數字化轉型的競爭,本質是人才、科技等因素下的綜合實力競爭。然而,與大行、股份行相比,農商行的科技投入和科技人員占比偏低。
數據價值挖掘不充分、數據資產管理不規范、數據應用割裂、產品場景較為單一……對農商行來說,這些痛點也客觀存在。相比于大型銀行,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面臨短板。在業內人士看來,自主科技能力就是短板之一。
中小銀行資源有限,而數字化轉型領域很廣,因此要重視整體規劃,找到發力點。從前幾年對大數據的拉網式收集過程中,大豐農商銀行意識到自主科技能力的重要性,從戰略和戰術層面全面謀劃,并投入重金發力金融科技。據統計,自2019年開始,該行科技研發投入累計約1.7億元。
數字化轉型對于銀行來說,是“一盤棋”系統性工程,從組織架構到復合人才的培養都至關重要。現實中,銀行傳統組織體系中多為以職能為中心的組織架構,條線、部門各自為政、壁壘明顯,業務和科技部門融合不夠,協同效率低、成本高,難以形成創新合力。
為了打破這一壁壘,在謀劃部門整體架構工作中,大豐農商銀行設立科技信息部,并按照職能結構將其劃分為軟件開發中心、運維管理中心和科技管理中心,在后端建起一道科技屏障。同時,該行還在前端零售業務部設立產品研發部,打造一支既懂科技又懂產品的研發隊伍。“用通俗的話講,產品研發部按照要求來‘畫圖紙’,科技信息部負責‘蓋房子’。”該行科技信息部副總經理卞毓彬打了個形象的比方。
“我們要做的是,通過敏捷轉型,建立起前端營銷人員和后端科技部門的橋梁。結合客戶和業務需求,將技術用到實踐中。比如前端客戶經理反饋給我們關于產品的建議,我們會適時調整并提交科技部門。”產品研發部總經理劉來山介紹,通過在前端設立產品研發部,將科技人才向前端輸出,可以避免出現后端不懂業務,前端不懂技術的情況,使產品更精準、更有吸引力。
對大豐農商銀行而言,盡管總體規模不大,但在科技上的投入可謂大手筆。這一做法帶來的成效之一便是風險防控智能水平顯著提高。“借助科技,我們可以實時監測內部經營發展狀況,并提前預判風險的出現,風控不是‘119’救火員,而是要成為天氣預報員。”該行風險管控部負責人盛冬梅表示。
錨定建設新型數字化銀行的戰略設想,大豐農商銀行通過頂層設計,讓科技真正賦能業務發展,變“經驗決策”為“數據決策”。“一方面,我們建設高效、協同的營銷管理平臺,打造貫穿前中后臺的資源配置、流程審批、過程管控、風險控制等閉環有序的數字化營銷管理作戰體系;另一方面,借助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研發上線80多種貸前準入和額度測算模型。”卞毓彬說。
廣泛布局場景金融 構建開放式生態圈
在業內人士看來,移動互聯時代,農商行可通過“金融服務+非金融服務”融合,進一步融入生活場景、商業場景、社區治理等,實現金融數據與政務數據、商業數據的互聯互通、跨界融合、開放共享,打破信息孤島,形成觸達“C端(個人)+B端(企業)+G端(政府)+F端(同業)”的多場景、開放式生態圈,構筑起競爭中的“護城河”。
大豐農商銀行也早已布局生態圈的打造。聚焦當地百姓的衣食住行,該行大力發展場景金融,通過搭建互聯網金融平臺、拓寬支付結算渠道、運用積分權益等創新舉措,營造起一個有區域特色的金融服務生態圈,在提升銀行獲客能力的同時,也為大豐居民和商戶提供了更多便利。
實體商戶受到市場沖擊經營遇到困難時,需要打開營銷渠道。大豐農商銀行通過開發微信小程序、APP建立快銷品營銷渠道,將商品與客戶對接,讓客戶以更便利的價格獲得優質的商品。
據統計,在鹽城大豐區,70%的商戶使用大豐農商銀行的收單二維碼收款。該行為此已累計承擔手續費超1億元。重金投入既是著眼生態圈的構建,也承載著該行打造普惠金融的初心。“我們正探索打造場景金融新模式,以此加深農商行與小微商戶生意圈、生活圈的鏈接,一站式解決小微企業客戶金融與非金融服務需求,讓普惠金融服務更加觸手可及。”大豐農商銀行網絡渠道部總經理宗慕說。
不僅如此,在鹽城大豐,有一張幫助居民開啟衣食住行新體驗的“金融鑰匙”,這是大豐農商銀行在當地代理發行的社會保障卡,其服務場景涵蓋醫療、教育、旅游、交通、校園等眾多領域。目前,該行代理發行社保卡72.6萬張。
發揮自身優勢,努力補齊短板,實現彎道超車,大豐農商銀行在場景金融、社區金融、供應鏈金融等方面開展跨界創新,將金融服務嵌入生活、生產、商業、政務等場景,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的小型“生態圈”,這將為其長遠發展蓄力賦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