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通州三管齊下端穩“飯碗”
“小麥存儲最應該注意的是水分,要控制在13%以下。”端午節剛過,通州區石港鎮杰勝家庭農場主陳杰正忙著將收割回來的小麥烘干存儲。“今年的小麥不論是收成還是價格都比往年好,只要我存儲得當,賣個好價錢不成問題。”
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特殊商品和重要戰略物資,糧安則國安。近年來,通州區深入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以保障區域糧食安全為根本,加強地方糧食儲備“智能化”,多管齊下提高地方糧食存儲水平。
種糧大戶:購買機械設備,掌握藏糧主動權
這兩天,杰勝家庭農場的糧食存儲倉內,機械聲轟鳴,4臺烘干機馬力全開,等待烘干和烘干完畢的小麥分處倉房兩地,堆成了小山模樣。
四十多歲的陳杰原先一直在外從事模具工程,2015年回到石港鎮新貌村承包土地開辦家庭農場。最開始承包100畝土地,經過幾年發展,目前陳杰土地承包面積已達400畝。陳杰介紹:“每畝小麥收成在800斤左右,預計今年總收成可達160噸。”
價高出售、低價惜售,種糧大戶為獲取更多經濟效益,一般會自購烘干機,延長糧食儲存時間,陳杰也不例外。指著高聳達房頂的烘干機,陳杰說,一臺烘干機24小時可烘干十六七噸小麥,相當于40畝土地的收成。“經過烘干的小麥,不易發霉,存儲時間也更長。”為了應對梅雨季節、環境潮濕等問題,陳杰還預定了專業通風設備,“在地面上裝上通風梁,可解決糧食內部通風循環的問題,最近設備將安裝完成。”
為保證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農業經營主體糧食顆粒歸倉,存放安全。近幾年,通州區對新建糧倉都給予補貼,符合要求的每個糧倉補貼10萬元,增強全區糧食調控能力。今年通州區夏糧種植面積中油菜11.88萬畝、小麥34.6萬畝。“目前夏季油菜收割已進入尾聲,小麥夏收全面開啟。”通州區作栽站站長吳永軍介紹,“近日天氣多變,我們一直在引導農戶抓緊搶收、及時烘干,還組織了相關技能培訓,指導農戶科學儲糧,確保落袋歸倉。”
國儲糧庫:引進智能裝備,確保藏糧品質好
走進通州區正場國家糧食儲備庫,一棟棟又高又大的倉房呈現眼前,沿河而建的接駁碼頭上設置著多個傳送帶。南通正場國家糧食儲備庫有限公司綜合科科長凌華介紹,他們是5月30日開始收儲夏糧的,“馬上就迎來高峰期,從各地收購回來的小麥儲備糧將源源運入倉房”。
倉儲基礎設施直接關系糧食儲存安全。近些年,通州區不斷加強儲糧基礎設施建設,全區3家國有糧食儲備庫全部建有標準化高大平房倉,共有有效倉容12萬噸。
糧食本身是熱的不良導體,在提高倉儲量的同時,通州各糧庫多措并舉提高糧食倉儲智能管理水平。
“當糧食通過傳輸設備儲存進糧倉后,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放置一個傳感器。通過‘互聯網+傳感器’,我們坐在電腦前就能查看各儲糧倉內的糧食情況,溫度濕度一目了然。”6月5日下午2時,南通正場國家糧食儲備庫有限公司化驗室副主任單榮打開電腦,“糧庫11號倉,1160噸地方儲備小麥是2020年7月進庫的,整個倉庫內溫度22℃,濕度90%。”
在正場糧庫暫時空閑的倉房,記者看到墻壁四周裝了好多機械通風裝置。“這是地面通風裝置的升級版,通過橫向鼓風,可加強空氣流通,解決倉房溫度高、糧食水分大等問題。”凌華介紹,當糧倉內溫度濕度出現異常,糧情測溫系統就會自動報警,可以采取機械通風來應對。目前,通州區各大糧庫基本已實現倉儲工作智能化。
政府部門:服務監督齊抓,提高藏糧安全性
今年通州小麥總產量預計達13.5萬噸,又是一個豐收年。端午剛過,不少糧農陸續開始售賣自家種植的小麥。為解決農戶糧食豐收后的售賣和儲存問題,近年來通州區投入約1700萬元,建設了4家糧食產后服務中心、1家高等級糧食質檢實驗室,為農戶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等“五代”服務。自2018年以來,4大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已為糧農和種糧大戶烘干高水分糧食超3萬噸。
除此之外,通州區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對于市場內流通的超標糧食也是加強監管,嚴防進入口糧市場,維護糧食安全。
2021年因小麥揚花季節連續陰雨,加上田間赤霉病菌存量高企,造成當年小麥嘔吐毒數含量普遍較高。為保障農民利益,區3家國有糧食企業收購超標小麥2.08萬噸。通州區發改委糧食和物資儲備科科長張師樂介紹,收購后的小麥實行專人保管、專倉儲存、專賬記錄。2021年8、9月份,這批小麥作為飼料用糧通過公開競價的方式出售。成交后,通州區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還向買方企業所在地糧食監管部門出具監管函,請求履行屬地監管責任,嚴防進入口糧市場、回流至政策性糧食庫存。
僅2021年,通州區就向30個地方行政部門發函,要求協助做好超標糧的監管,總量達7.86萬噸。
本報記者 黃艷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