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通集團黨委書記崔根良:初心如磐向未來
亨通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崔根良。亨軒攝
七一將至,亨通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崔根良表示,亨通集團始終感恩黨的培養,初心如磐向未來。
1991年,崔根良白手起家創辦七都通訊電纜廠(亨通集團前身),歷經改革開放的大浪淘沙、市場競爭的生死洗禮、產業變革的浴火重生,現已發展成為光纖通信、電力能源、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高科技國際化產業集團。2021年,在亨通集團砥勵奮進三十年風華正茂向未來合作發展大會上,崔根良向吳江慈善總會捐贈1000萬元,并向黨組織交納了100萬元特殊黨費。
有一種精神,叫赤誠
40多年前,崔根良參軍入伍,當年立功,當年入黨,從此黨的信仰就在心底扎下了根。當他外出闖蕩生意紅火時,面對鄉黨委的組織召喚,他不講條件,毅然放棄幾十萬年收入,回鄉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他在創辦亨通時同步成立了黨支部,隨著企業壯大,又在當地率先成立民企黨委、民企紀委、民企黨校。當有人不解他如此重視黨建圖啥時,崔根良說,“黃沙、石子、水泥、鋼筋,沒有水散沙一盤,有了水就形成堅固的混凝土。黨建在企業里就像水能把五湖四海的人才擰成強大的凝聚力。”他可以把上市公司董事長位子讓給他人,但黨委書記的位子一直擔著。他深知企業要實現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黨建與經營雙輪驅動,只有這樣才能把好民企兩個健康發展航向。
有一種追求,叫創新
談起創新,崔根良說,“創業辦企業,只要面向市場,從拿到營業執照這天起,就是創新的開始。”這正是亨通集團三十年創新發展史的真實寫照。從創業時的一窮二白到行業標桿,從鄉鎮企業到現代企業,從受制于人到自主創新打破國外壟斷,從本土企業到國際化企業,從行業跟跑、并跑到世界領跑,在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亨通能夠躋身高科技國際化企業行列,靠的就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永無止境的自主創新。亨通正是靠創新贏得了市場,靠創新搶占了先機,靠創新超越了同行,靠創新走出去為中國制造贏得了世界贊譽。
有一種情懷,叫體恤
創業早期,崔根良常常吃睡在廠里,跟員工打成一片。隨著企業發展壯大,他的基層情懷也從未間斷,無論節假日或工作之余或出差回來,他時常到廠子各處轉轉、跟員工聊聊天。隨著產業全國布局,全集團推進的黨員干部與員工聯系結對幫扶,成了他聯系基層傾聽心聲的直接通道。每當年終結算,崔根良最關心的是一線員工收入增長了多少,他說要讓他們每年要有新盼頭。每當員工有重大困難時,他總會施以援手、幫他們共度難關。30多年間,他從不把一個困難職工、困難家庭推給政府、推向社會。崔根良深知一流企業靠的是一流員工,凡用在員工身上的特別慷慨,如員工餐廳、人才公寓、福利待遇等等都應有盡有、好上更好。每年對有功之臣的表彰獎勵更是一擲千金。對自己,崔根良總是嚴于律己,他辦公室的燈總是亮到最后,他深知2萬員工的背后是2萬個家庭,這份責任擔子不敢怠慢。崔根良十分惜才愛才,注重營造公開公平公正的用人氛圍,讓各類人才能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育得出。他率先在企業里推行競聘上崗制度,創建亨通管理學院,不斷給員工知識賦能,讓員工與企業同成長共發展,共筑貢獻為本、共贏為本的事業發展共同體。
有一種境界,叫奉獻
“民營企業辦好企業就是最大的貢獻,造福他人就是最大的富有。”在2021年中國民企500強高峰論壇上,崔根良這樣說:“企業社會責任中,首要責任是經營好企業,致力做強做大健康發展,多貢獻稅收、多創造就業,只有貢獻于社會,才能贏得社會的尊敬”。在中華慈善獎一次頒獎會上,崔根良說,“只要我還有能力,一定會把慈善事業做下去”。三十多年來,他始終心懷感恩,從身邊做起,從當地做起,不圖名利、不求回報,盡己所能,幫助需要得到幫助的弱勢群體。先后讓3000多名殘疾人在企業安排工作,讓他們成為自食其力、對社會有用之人。他與吳江區殘聯連續11年開展助殘圓夢行動,在全區困難殘疾人家庭中實現現代家電全覆蓋,讓他們同享現代生活。他本著精準慈善、終身慈善理念,捐資成立非公募亨通慈善基金會,投身省內外脫貧攻堅、老區幫扶、愛心助學、擁軍關愛等公益慈善事業。2021年,崔根良和他的企業雙雙入選全國工商聯發布的“中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優秀案例”和《中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百強》。(亨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