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鹽都區:奮力繪就鄉村振興秀美畫卷
本報訊(記者 馬志龍 楊 斐)十年快速發展,十年滄桑巨變。黨的十八大以來,鹽都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推動農業農村面貌煥發新氣象,鄉村全面振興的美好藍圖正一步一步變為現實。
綠色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最美底色。近年來,鹽都區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擦亮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兩塊“金字招牌”,走出了一條生態改善和經濟發展雙贏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日前,記者走進潘黃街道新民村,一棟棟民居錯落有致,一條條河道干凈清澈。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程的深入實施,如今的新民村宜居宜業宜游,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潘黃街道新民村村民劉貴才告訴記者:“以前是爛泥路,現在變成水泥路、柏油路,環境也蠻好,生活條件也好了。”
守護良好生態,才能實現綠色發展。近年來,鹽都區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大力實施“引江入湖”“退漁還湖”“濕地修復”三大工程,不斷加大對重點骨干河道清淤疏浚、岸坡修復,系統推進河湖全域生態治理,全域鄉村從“一處美”邁向“處處美”,水清岸綠景美的新圖景如今處處可見。
“生態環境好了,鄉村發展也有了抓手和底氣,村民們的土地全部流轉了出去,我們通過發展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等產業,帶動鄉村振興。”潘黃街道新民村黨總支書記董兆付介紹說。
鄉村振興,重點在產業振興。鹽都區通過做特做優做強園區、叫響“一村一品”品牌等途徑,培植了一批特色鮮明、前景廣闊的鄉村產業。在大縱湖大閘蟹尚莊生態養殖基地,這里的螃蟹銷售也迎來了一波高峰。據了解,當地通過建立“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機制,帶動周邊數十個養殖戶發家致富。
邵氏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邵志華說:“好水出好蟹,大縱湖的養殖環境越來越好,螃蟹品質也越來越高,效益也不斷地提高,本社自有的2000多畝水田,每年的產值在3000萬元左右。我們合作社成員有四十多戶,跟著我們合作后,他們每畝效益能提升到2000至3000元,總產值達到6000萬元左右。”
據統計,全區大閘蟹生態養殖面積已達10萬余畝,年產量超萬噸,產值突破7億元,形成了集“蟹苗培育、成蟹養殖、精深加工、品牌營銷、休閑消費”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成了富民增收的特色產業。
十年間,鹽都區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現代化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先后建成1個國家級、3個省級、8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農業已由傳統種養業,發展形成了優質稻米、綠色果蔬、精品花卉、生態水產四大主導產業和草莓、葡萄、番茄、大閘蟹等四個全市“單打冠軍”,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躋身全省先進行列。2021年鹽都農林牧漁總產值91.78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21元,鄉村振興實績考核連續兩年位列全省縣級綜合排名第一等次。
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劉志貴表示:“下一步,我局將聚焦高質高效,以現代農業園區為主陣地,在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種源農業、休閑農業、數字農業和食品加工業,提升農業全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打造現代都市農業先行區。”
奮進新征程,鹽都區將牢牢穩住農業基本盤,統籌抓好糧食穩產保供、鄉村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行動,全力爭創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區),加快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