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新了天地寬,環境一改幸福來。”早晚漫步江畔,聽著鳥鳴啾啾,看著菊花盛放,江蘇南通五山地區濱江片區居民王建林對今昔之變深有感觸。他在這片土地生活了大半輩子,數百家散亂污企業騰退,持續不斷的生態修復,方換回了今日的鳥飛魚躍、山水如畫。
南通濱江臨海,是萬里長江在江蘇入海前的最后一道生態屏障。兩年前的這個時節,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通五山地區濱江片區考察調研,專門來看這里的環境整治,總書記指出:“過去臟亂差的地方已經變成現在公園的綠化帶,確實是滄桑巨變啊!”
五山地區濱江花海成了附近居民的“后花園”。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環境今昔蝶變
在南通市區南部,由狼山、軍山、劍山、黃泥山、馬鞍山組成的“五山”臨江而立。前些年,這里小景區、老港區、破廠區、舊小區相互交織,多頭分割管理,利益矛盾復雜,污染問題突出。
“小時候出門上學,看著一輛輛重型貨車從身邊呼嘯而過,心里就怕怕的。”90后教師陸嘉慧從小在這里長大,她記得那時江邊有一座集裝箱碼頭,天空總是彌漫著礦石的揚塵,江水也是渾的。她的父親就在江邊港務公司工作,每天下班回家脫下滿是塵灰的衣服,母親總要刷上半天。
2016年1月5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在上游重慶召開,定下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總基調。地處下游的南通聞令而動。這一年,五山及沿江地區開始經歷脫胎換骨的轉折,五山地區目標定位是建設南通生態最美區域和城市“綠肺”,沿江地區則要打造通城南部的城市客廳。為此,當地相繼拆除、搬遷203家散亂污企業,騰出沿江岸線12公里,“銹帶”由此蝶變成“秀帶”。
陸嘉慧是江蘇航運職業學院的思政課教師,家鄉環境的變遷成了她課堂上信手拈來的例子,“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我們五山地區濱江片區生動實踐的樣本”。
“說‘滄桑巨變’一點也不夸張。”73歲的陳海德老人記憶跨度更長,三四十年來,這里從色調“黑白灰”到“紅綠藍”,從百鳥遁跡到江豚逐浪,是他感受最深的變化。閑來在濱江公園里散步,他已經多次見過江豚躍出水面的場景。
五山自然科普館工作人員凌惜緣也說,不但一度銷聲匿跡的江豚、豬獾等物種重現,近兩年五山地區新觀測記錄到的物種就達37種,“家門口的好生態是看得見摸得著了”。
生態修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好環境是需要養的。近年來,南通持續打響藍天、綠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全面構建市、縣、鎮、村四級河長體系,建成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并對沿江3000平方公里前沿區域進行整體規劃,繪制了沿江共抓大保護“一張圖”。
南通植物園建成4年,山水城林景觀得以集中呈現。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產業騰挪轉換
堆場碼頭變身濱江花海,“城市客廳”加快走進現實,五山地區濱江片區被打造成了生態修復的全國樣板。
“我們在濱江片區接連‘種下’南通植物園、濱江公園、濱江花海等公園綠地,又引來眾多央企共繪‘青綠江山圖’,先后落戶國際街區、狼山國際郵輪港等多個大項目。”南通狼山旅游度假區黨工委委員、管理辦副主任邵文建介紹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伴隨著五山地區濱江片區生態的修復,產業退、港口移、城市進統籌推進,南通先后投入160多億元發展濱江旅游,建設長三角江海休閑港灣。狼山國際郵輪港項目是落實這一規劃的重要工程。
今年初,《南通港總體規劃(2035年)》獲交通運輸部和江蘇省政府聯合批復,明確將國際郵輪港等重大項目港口岸線需求納入規劃。根據規劃,原來的南通港區狼山作業區調整為城市客運岸線,建設一座10萬噸級郵輪碼頭及配套客運中心等設施,打造長江流域首個濱江生態郵輪港。
實踐證明,狼山港的搬遷轉移和功能轉換,為郵輪港建設騰出了適宜的落地空間,自身也獲得了更大的發展。數據顯示,集裝箱搬至下游通海港區后,自2018年6月投產以來其集裝箱吞吐量連續3年刷新紀錄,2021年達145.2萬標箱,較搬遷前增長118.6%,躍升至全國江河港口集裝箱碼頭第二位。
“我們要把這個好的經驗向沿江沿海地區復制推廣,既要好生態,也要新動能。”南通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人民網注意到,2021年以來,南通在推動10個沿江沿海生態景觀帶特色示范段的同時,亦啟動了沿江科創帶的建設,將沿江沿海12個園區的科創資源串珠成鏈。
南通市委書記王暉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南通將以沿江科創帶建設為抓手,大力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科創項目招引、關鍵核心技術“揭榜掛帥”,提升產業集群含金量、含新量,使其成為南通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
部分居民就近安置在臨江家園,居住條件大為改善。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面向長江、鳥語花香”
過去,五山地區濱江片區環境惡劣,搬遷是原臨江村村民沈軍最大的愿望。曾經他想,如果這里拆遷了,安置得離這里遠遠的才好。讓他沒想到的是,濱江片區生態修復后會變得如此之好,而他也幸運地留了下來,與煥然一新的濱江景觀帶成了鄰居。
“我家置換了兩套商品房,距離江邊只有500多米,站在陽臺上就能看到長江。”3年前,沈軍和當地571戶原住民一起搬進了臨江家園,過上了“面向長江、鳥語花香”的幸福生活。
清晨的薄霧籠罩下,20萬平方米的濱江花海猶如人間仙境。“兩年來,咱們這兒的景點變多了,公共服務設施也增加了,濱江花海十足成了我們的‘后花園’。”沈軍對記者說。
“政府采取原地搬遷、就近安置的政策,讓這里的老百姓推開窗就能看見長江,出了小區就是綠地和景觀,徹底改變了過去‘濱江不見江’的尷尬境地。”狼山管理辦旅游工作局局長胡志剛介紹,整個五山地區濱江片區先后有1000多戶居民搬進了新居。
對該片區的王興寶老人一家而言,住上了新房之外,老兩口每月還有4000多元的退休金,“生活上沒有后顧之憂”。而這,則得益于當地實施的失地農民土地換保障政策。
據崇川區狼山鎮街道工作人員徐小妹介紹,濱江片區改造后,達到退休年齡的居民每月都有相應的退休金,對尚未達到退休年齡者還會提供就業幫扶,“我們定期邀請專業老師提供‘點餐式’技能培訓,目前已有40多人走上就業崗位”。
“安居樂業,我們這心里更有底了!”58歲的胡廣沖,就是在閘橋社區就業保障服務站參加培訓后,如愿成為一名物業保安的。
兩年前與習近平總書記打過照面的臨江社區居民何桂英,依然記得當時的場景,“我們正在散步,總書記從濱江景觀帶走過來,熱情地和我們打招呼。”最令她難忘的是總書記說的一句話:“這樣的幸福生活是你們親手建設出來的,是大家一起奮斗出來的。”
走在親江棧道上,看五山競秀、大江奔流,令人心潮澎湃。在邁向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再來一次“滄桑巨變”,南通期待著,奮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