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用生態“含綠量”贏得發展“含金量”
今年我國環境日的主題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經濟大省,江蘇以占全國1.1%的國土面積,承載了6%的人口,產出了超過全國10%的經濟總量,如何在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中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擺在江蘇面前的一道必答題。我們一起來看,江蘇如何以改革創新之舉,為高質量發展“增容擴綠”,不斷擦亮發展生態底色。
江蘇臺記者畢然報道:“這里是常州市新北區沿江復綠生態廊道,在我身后就是滾滾長江,江堤南望,千畝綠地格外醒目,讓人心曠神怡。但你可能想象不到,在3年前,這里還是化工企業聚集的地方。”
幾年間,常州將“手術刀”對準了年產值達數百億元的濱江化工園區。在沿江1公里范圍內,45家化工企業已全部關停騰退并連片復綠。既要“破”、更要“立”。對這里來說,“涅槃之道”在于從低端產能轉向綠色發展。走訪調研中,記者了解到,常州濱江開發區不斷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編制轉型升級規劃,圍繞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重點招引培育高性能碳纖維及復合材料、創新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用“含綠量”賦能發展“含金量”。
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張沁怡說:“在項目招引上,我們有一個自己獨特的‘六度招引法’,比如說它包含了產業定位的匹配度、還有安全和環保的可靠度、工藝裝備設備的先進度等,通過打分和一票否決項來不斷抬高我們項目準入的門檻,來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的盲目上馬?!?/p>
提高門檻,精選項目。不僅倒逼園區企業綠色轉型,也為企業后續發展提供機遇。作為一家從事驅蟲藥生產的企業,江蘇齊暉醫藥面對走與留的抉擇,最終選擇“壯士斷腕”,全面淘汰對環境不友好的落后工藝、設備和產品,并與園區新材料產業園簽訂高質量轉型協議,重點研發綠色仿制原料藥、高壁壘原料藥、寵物制劑新藥,實現了銷售、利潤穩步增長。
江蘇齊暉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祥宜說:“轉型過程雖然有陣痛,但是卻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企業也實現了向下游完成產業鏈的延伸,實現原料藥制劑一體化發展?!?/p>
2022年,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055億元,同比增長15.9%;規模工業實現稅收31.5億元,同比增長30.9%,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雙贏。
在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做好減法的同時,還要擴大環境容量,做好加法,為此,江蘇創新開展“生態島”試驗區建設。在江蘇省泗洪縣龍集鎮的成子湖“生態島”,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對已經栽種好的生態林進行日常管護。這個生態島項目總面積約一萬畝,栽植水杉、池衫等23.5萬株,總投資5000萬。當地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核心,構建了4個大類7項具體工程項目,為野生動植物提供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宿遷泗洪縣龍集鎮生態環境和建設局局長金殿平說:“區域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湖區水質防護得到加強提升,生態效果已逐步顯現,林區動植物品種顯著增加,震旦鴉雀、東方白鸛、野生大豆等國家保護類物種成聚集出現,生物多樣性恢復成果明顯。”
目前,江蘇已設計了38個關鍵節點,通過科學、積極、適度的人工干預,建設若干生態島試驗區,串“珠”成“鏈”,形成網絡,為生物棲息、繁衍、遷徙提供了良好場所和生態通道,越來越多的自然精靈用腳投票,選擇在江蘇落腳、安家。
“只此青綠”映底蘊,“美麗江蘇”入畫來。作為全國唯一的部省共建生態環境現代化試點省,江蘇知重奮進,在全國探路先行——穩步推進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鼓勵地方開展綠色金融試點……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為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活力。在GDP連跨多個萬億元臺階的同時,江蘇生態環境質量創本世紀以來最好水平:PM2.5濃度下降33.3%、國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提升30.4個百分點、長江干流江蘇段水質連續五年保持Ⅱ類……錦繡江蘇,高質量發展綠意正濃。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鄭偉 畢然 章斌煒 常州臺 泗洪臺 編輯/劉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