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丨江蘇推進文化人才高質量發展 名師帶徒薪火相傳
《人民日報》 2023年07月19日 第 07 版版面截圖
原標題:
江蘇推進文化人才高質量發展——
名師帶徒 薪火相傳
“腿抬起來”“手再放平一點”“靠后一點,快快快”……工作日早上8點到9點半,梅花獎、文華獎得主,江蘇省演藝集團總經理柯軍總會出現在江蘇省昆劇院舞臺前。翻身、飛腳、掃堂旋子,柯軍示范著動作,指導新收徒弟呂廷安學習《夜奔》。
今年20歲的呂廷安,兩年前從江蘇省戲劇學校昆劇表演專業畢業后,進入省昆劇院工作,2022年底成為柯軍的學徒,他感嘆:“我真是太幸運了!”
這份幸運背后,是江蘇從2019年啟動的“名師帶徒計劃”,以3年為1個周期,覆蓋文學、戲劇、曲藝、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民間工藝、文藝評論等9個藝術門類,推選100位文藝名家與100名青年才俊攜手結對、師徒傳承。
今年是這項人才培養計劃的第二個周期。翻閱新一輪名師名單,不少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中國戲劇梅花獎、中國曲藝牡丹獎、中國書法蘭亭獎、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等全國性重要文藝獎項獲得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等位列其中;學徒們則是具有潛力的英才新秀,由名師自主選定,突破年齡、身份、學歷等限制,個性化制定培養計劃和目標。
江蘇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勝梅介紹,江蘇文藝人才規模龐大,文藝名家更是不計其數。但長期以來,也存在著人才分布不夠均衡、結構不夠合理、人才儲備不足等問題。“名師帶徒計劃”,正是確保江蘇文藝發展后繼有人、接續奮進的重要舉措。
對此,連續擔任兩屆名師的柯軍深有體會。
“10多年前,我成為昆曲傳承人,看中了一個年輕人想培養,誰知這個年輕人回復‘讓我考慮考慮’。那一瞬間,失落、焦急,涌上心頭。”柯軍說,“當時昆曲行業發展低迷,坐冷板凳的清苦、對前途的迷茫,讓年輕人缺乏動力。”
而這,也是傳統文化人才培養普遍面臨的難題。為此,“名師帶徒計劃”匯集了政策、整合了資源,為人才成長帶來平臺與機遇。不僅給每對師徒每年資助10萬元,還安排專項資金,組織學徒集體采風、集中培訓、研討交流,舉辦文藝活動也注重向他們傾斜。
“在今年5月的梅花獎終評劇目《瞿秋白》展演中,柯老師發著燒仍堅持登臺,他的專業精神讓我敬佩不已。”呂廷安說,從師父身上,他加深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對藝品的錘煉。
5月26日,第四屆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京昆武戲”專場,呂廷安作為新人,在《挑滑車》這折武戲中,和來自國家京劇院以及天津、上海的武生們同場競技,收獲了寶貴經驗。
最近,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的“與古為新——全國第三屆書法臨帖作品展覽”,成為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云與學徒陳鵬學習交流的“課堂”。
1980年出生的陳鵬,是南京市青年書法家協會主席。“孫老師指導我不要執著于一筆一畫的單字炫技,而應注重整體氣息,探索適合自己的風格,讓古老藝術煥發時代風采。”在他看來,“名師帶徒計劃”不僅幫助自己技藝更上一層樓,也帶動了一批新文藝群體的成長。
“‘名師帶徒計劃’實現了傳統‘師徒制’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探索形成一條符合藝術傳承規律、具有江蘇特色的青年文藝人才培養路徑。”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愛軍介紹,目前有83%的學徒參與了國家級文藝賽事,4人分獲中國戲劇梅花獎、“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音樂金鐘獎、中國文藝評論年度優秀作品等國家級獎項,28人在省級賽事中獲獎,27人入選紫金文化英才和文化優青,作品立身的基礎更厚實,嶄露頭角的勢頭更強勁,德藝雙馨的追求更自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