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a级毛片出奶水a,人妻少妇中文字乱码,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播放,日韩精品亚洲一区在线综合

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打開鹽城——美麗中國建設的生動場景

2023年09月24日18:32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小字號

  鹽城東臺條子泥濕地景色(合成照片)。楊國美攝

  這里是廣袤大地上最神奇的書寫。從衛星俯瞰鹽城,亞洲最大的海岸濕地呈扇形匍匐伸展。潮汐和大陸碰撞出的這片灘涂至今仍在生長,長江、黃河都曾在此流向大海。兩條河流裹挾泥沙從青藏高原一路向東流入黃海,成就出奇偉瑰麗的沙洲。行走鹽城海濱,腳下土地可能就有從唐古拉山漂移來的沙粒。這是大海、陸地、江河相遇交融的自然寫意。

  這里有流浪地球上最美麗的遷徒。暮夏初秋,候鳥南飛拉開帷幕。全球九大遷飛通道中最繁忙一條——“東亞—澳大利西亞”的重要驛站就在鹽城黃海濕地。每年幾百萬只候鳥在此換羽、覓食后,又開啟艱辛的生存飛行。大自然千百萬年從西向東的河流運動,為如今候鳥從北向南的生命之旅提供了休憩場所。這是時空、自然、生靈邂逅繁衍的生生不息。

  這里演繹著人與城、城市與自然最生動的變奏。千年鹽瀆的傳統文化、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和萬物并育的濕地文化,不僅涵養出鹽城堅韌剛毅的城市品格,撐開了匯通暢達的城市胸襟;也培育出鹽城生態優先的城市意識,堅定了綠色發展的城市選擇。作為中國新能源的地標城市,鹽城正著力打造長三角零碳產業發展集聚區。這是人類、城市、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變革。

  打開鹽城,其實就是打開美麗中國建設的生動場景。這里,正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

  這是鹽城東臺條子泥濕地日出時分景色(2023年9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尋跡

  荒忽兮遠望,麋何食兮灘涂。在無垠的鹽城黃海濕地,短短十幾年時間,野生麋鹿種群不斷擴大。海堤內外、大路小徑,人們常常與這種瑞獸不期而遇。

  麋鹿頭臉像馬、犄角如鹿、蹄若牛、尾似驢,曾在中華大地生活上百萬年,卻一度絕跡。1986年,飄零海外的麋鹿回歸故土,在大豐開啟從39頭到7840頭的“重生”之路,鹽城就此擁有全球最大麋鹿基因庫。

  藍色是生命的底色,也是鹽城最本源的色彩,勾勒出萬物并育的自然勝景。

  東臺條子泥濕地“潮汐樹”景色(無人機照片,8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楊磊攝

  這是一片得天獨厚的土地?;赝麣v史長河,古長江、古黃河都曾從這里奔流入海,悠長歲月里海陸、江河上演乾坤挪移,造就黃海之畔這片仍在生長的灘涂濕地。

  近600公里海岸線,不見驚濤拍岸,沒有水清沙白,卻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潮間帶濕地和規模最大的輻射沙脊群,孕育著強大的生命動能。

  海潮漲落間,無數由潮汐往復沖刷而成的水道從大海中現身,像數不清的參天巨樹在廣袤的灘面上生長,形成一片氣勢磅礴的“潮汐森林”。光影變幻里,這些地理學上稱為“潮溝”的水道狂野恣肆、曲線多變詭譎,構成這片濕地的血管,肩負起海陸間物質、營養和能量交換的重任。

  全球共有九條候鳥遷飛通道,“東亞—澳大利西亞”最為繁忙,鹽城是這條通道上的生命加油站。包括勺嘴鷸、小青腳鷸、東方白鸛等瀕危物種在內的數百萬候鳥在此歇腳、補充體力,其中約十萬只將留下越冬、繁衍。

  麋鹿在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涉水奔跑。孫華金攝

  生生不息的濕地,是鹽城最鮮明的城市標識。2019年7月,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一個濱海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2022年,鹽城入選“國際濕地城市”,全市受保護濕地面積達41.6萬公頃。全球候鳥保護專家尼古拉·克羅克福德說:“鹽城當之無愧,中國的濱海濕地保護力度從2016年起已世界領先?!?/p>

  濕地保護,是鹽城追藍逐綠的一個窗口。江河沖刷,造就鹽城“百河之城”的地理風貌。開挖于唐宋時期的串場河,穿越鹽城三分之二的市域,曾串通南北鹽場的古鹽運河,正目睹這座城市重披綠色外衣,煥發出勃勃生機。

  車行至鹽洛高速公路九龍口出口樞紐處,但見鷺鳥紛飛,宛如迎賓。17年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皆因鹽城為鳥獸生活空間“留白”。匝道數米之遙的建湖縣沈楊公園內,如今棲息著數千只鷺鳥。

  在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的麋鹿。楊國美攝

  大豐野鹿蕩,作為曾經的入??冢骄暧?38天可以觀察星空,擁有繼西藏阿里、那曲之后,中國第三個暗夜星空保護地。當夜幕四合、萬籟俱靜,浩瀚銀河掛在天際,天、地、人只剩下寧靜對視。

  仰望星空后,再環視鹽城:林木覆蓋率25.17%、城區綠化覆蓋率超過四成,全國近1/3的鳥類品種都能在鹽城見到。最新鳥調數據顯示,鹽城有小青腳鷸1560只,是該物種目前為止全球記錄到的最高種群數量。人與鳥在這片綠色大地上做到了“同呼吸、共命運”。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市井煙火撫慰人心,構筑起一片怡然自得的和美樂土。

  因鹽而生、以鹽為名的鹽城,歷史上是我國海鹽生產影響最大的“兩淮”鹽區中心。進入新時代,鹽城深入思考人與城、人與歷史的關系,一手抓城市發展,一手尋心靈歸處。“煙火三百里,灶煎滿天星”的煮海曬鹽盛況,而今化為真正的“市井煙火”。

  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初的竹林大飯店,曾是城市“頭牌”餐廳,成為很多老鹽城的鄉愁。2021年10月底,一度門前冷落、面臨廢棄的竹林大飯店“變裝”歸來。中老年人在這里重拾“舊時光”,年輕人和孩子打開傳說中的“盲盒”故鄉。市民孫成棟特意帶老母親來吃了一碗“蝦糠餛飩”,那是屬于母子二人的情感記憶。

  這是9月6日拍攝的鹽城市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承載城市年代記憶,記錄城市變化痕跡。竹林大飯店東側的鹽城電影院化身“1956星劇場”,成為兼具人文書店、文創美學、藝術展覽的復合型城市文化會客廳;占地130畝的老拖拉機廠房變身涵蓋24個運動項目的室內體育館,年可供超60萬人次活動;原肉聯廠正蝶變為冰雪大樂園,活化工業遺存……

  高臺樹色陰陰見,似曾相識燕歸來。20世紀80年代末,一曲“燕舞、燕舞、一曲歌來一片情”響徹大江南北,很多人甚至“不知鹽城,但知燕舞”。收錄機早已退出歷史舞臺,多業態發展的燕舞依然是鹽城追求美好生活的標簽。健康食堂、開心禮堂、書畫吧、健康管理站……燕舞打造的多個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不僅是入住老人的樂園,也成為周邊社區老人的另一個“家”。

  鹽城又稱“瓢城”,取“瓢浮于水,不被淹沒”之意,也彰顯著堅韌頑強的城市品格。

  在鹽城,有兩座堤無人不知。相隔900多年建成的范公堤和宋公堤,都是鹽城人抵御海潮的見證。宋代名臣范仲淹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阜寧縣首任縣長宋乃德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為百姓謀幸福的初心使命,都牢牢刻在鹽城人的基因之中。

  無人機拍攝的江蘇省鹽城市城市景色(8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地標,標注著一方水土的歷史根脈,串聯起一座城市的精神圖譜。鹽城擁有新四軍紀念館、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雕塑“大銅馬”和紀念地“泰山廟”,以及248處紅色遺址遺存、128個烈士命名村鎮……紅色,不僅是鹽城最鮮明的底色,更是鹽城人血脈里的傳承。

  云彩村全面啟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緊挨村部的朱云彩烈士墓,是否遷入烈士陵園?干部群眾商議后共同決定——不遷!要讓先烈看著我們干事創業、創造美好生活,讓子孫后輩記得他們。

  鹽城是個沒有山的城市,全市最高點海拔僅8米。但建市四十載、剛屆不惑的鹽城,孕育著無限“向高”的可能,一如千萬年來持續生長、依舊充滿想象空間的海濱灘涂。

  鹽城東臺條子泥濕地灘涂景色(2023年9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變奏

  “向海而生”,對許多城市而言是描繪發展愿景,在鹽城卻日復一日真實發生:條子泥每年向大海延伸約150米,年新增土地面積約1萬畝。

  變化不止在灘涂面積,鹽城厚積薄發,城市氣象煥然一新。

  市區任意點位,15分鐘都能通達“兩高一空”(高鐵樞紐、高速公路、空港)——鹽城人談及此事,難掩自豪之情。投資高達220億元的快速路網項目,讓這座城市骨架挺拔、運行流暢。

  軌道交通同樣迎來跨越式發展。鹽青、鹽徐、鹽通鐵路陸續建成通車,全面邁入“高鐵時代”,從“區域零里程”到“縣縣全覆蓋”。作為沿海和京滬高鐵大通道的交會點,鹽城與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青島等城市越來越“近”。

  交通是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先行軍”。隨著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日漸完善,鹽城也駛入發展“快車道”——2022年GDP達7079.8億元,同比增長4.6%,增速在強手如林的江蘇勇奪第一,規上工業增加值、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速均居全省首位。

  一批風電葉片在江蘇鹽城港射陽港區碼頭等待運輸(2023年9月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鹽城產業結構優化同樣引人注目。很長時間內,東風悅達起亞“一車獨大”,如今產業布局實現“多輪驅動”。正如城市高架“一環五射”格局清晰,鹽城梳理并聚焦23條重點產業鏈:晶硅光伏、不銹鋼等千億級產業鏈“強鏈”,新能源汽車及核心零部件、動力及儲能電池等500億元級產業鏈“延鏈”,智能裝備、高性能纖維材料等百億級產業鏈“補鏈”。

  “鹽城在新能源稟賦、產業基礎、土地等方面的優勢,和蘇南人才科研優勢可以完美結合?!卑⑻厮龟柟怆娏瘓F董事長瞿曉鏵說,他常往返于蘇州總部和鹽城大豐基地,以往三四個小時車程縮短至兩個小時,更堅定他加碼鹽城的決心。

  不甘于“蘇北”傳統定位,鹽城人自加壓力,城市氣韻蓬勃昂揚。

  “蘇北”本是地理概念,但長期被拿來與蘇南城市比較,似乎成了相對落后的代名詞。多項數據顯示,鹽城經濟實力被“低估”——在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排名39位;作為長三角中心區城市之一,擁有滬蘇首個省級合作共建園區;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海上風電規模接近全國五分之一。

  鹽城堅決扛起“國之大者”的使命擔當,擦亮綠色能源、現代農業、美麗生態“三大名片”,提出打造更加開放、更有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聚地,建設“綠色制造之城、綠色能源之城、綠色生態之城、綠色宜居之城”。

  這是9月5日拍攝的鹽城大縱湖水上迷宮(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鹽堿荒灘變成林海綠洲,造林總量全省第一;PM2.5濃度、優良天數比率、國省考斷面優Ⅲ比例“三個全省最優”……鹽城,一個讓人打開心扉的地方,“抬頭見藍、四顧盡綠”已成生活常態。

  守護綠色之城,向高能耗高污染堅決“說不”。鹽城新招引企業在落地前,須經多部門聯動研判。申遺成功后當地產業引進標準顯著提高,不只盯著產值,還要看其投資強度、能耗和碳排放。僅大豐區近三年否決的項目投資就超過300億元。

  自我加壓、矢志轉型。曾倚重紡織、機械裝備等傳統產業的鹽城,讓20多萬公頃濱海濕地與發達的城市經濟融合共存,生態“高顏值”變成經濟“高價值”,堪稱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保護自然生態的創新典范。2023全球濱海論壇會議即將舉行,“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價值取舍”將是此次論壇的重要議題。

  從2019年申遺成功,到全球濱海論壇規格升級,鹽城將各種不可能變為可能?!暗炔黄稹钡氖姑小ⅰ白蛔 钡奈C感、“慢不得”的緊迫感,鹽城時時把“四敢”精神落實到破解發展難題、提升發展質效、開辟發展新局上。

  打造“生態+營商”雙優環境,鹽城推行多圖聯審、多圖合一、水電氣聯合報裝等便利舉措,讓大項目“拿地即開工”,為企業搶占市場贏得先機。“不論代建廠房速度,還是幫忙從韓國空運設備的投入,當地的幫扶可謂無微不至。”SK新能源(江蘇)有限公司營銷副總經理劉冬說,一般大項目投產需兩三年,而公司總投資20.1億美元的動力電池項目,落戶一年即實現投產。

  四十不惑前路可期,鹽城與海漸行漸近,城市氣度海納百川。

  無人機拍攝的江蘇省鹽城市城市景色(8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今年設市40周年,鹽城榮獲江蘇設區市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第一等次。高位再起跳,需有更為持久強勁的動能,海洋無疑是第一選擇。

  受制于淤泥質海岸,鹽城曾長期“背海而居”,如今有一種“回頭是?!钡尼θ恍盐?。數據顯示,鹽城海洋經濟生產總值從2015年的914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逾1400億元,占GDP比重約20%,但對照東部沿海其他城市,提升空間依然很大。

  碧藍天空下,兩排白色巨型儲罐屹立在鹽城濱海港,蔚為壯觀,因其造型涂裝被網友戲稱為“氣墩墩”。這是中國海油在國內建設規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儲備基地,漂洋過海而來的液化天然氣在這里儲存,保障華東地區能源供應,年處理能力達600萬噸,可供江蘇省民生用氣約28個月。

  工人在亨通海能項目生產基地生產高壓電纜(8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楊磊攝

  無限風光成就綠色經濟,廣闊海洋蘊藏澎湃動能。近日,又一批黃海新區產業項目在濱海片區和響水片區集中開工。作為鹽城未來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黃海新區將“一張藍圖繪到底”,助力鹽城加快發展進程、拓展開放格局、創新體制機制,勇當對外開放和改革創新的高質量發展標桿。

  天藍地綠基因紅,有地有人有機遇。人才是為鹽城持續賦能的另一片“大?!??!包S海明珠人才計劃”筑臺引鳳,近幾年累計引進“兩院”院士78名、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187名,每年簽約引進高校畢業生超3.5萬人。

  泛白的潮頭,一浪蓋過一浪,匯聚成一道水墻,從東邊地平線快速推移,這是條子泥奇觀“一線潮”?;盍Ρ虐l、奔涌向前,恰似今日鹽城。

  工作人員在江蘇省鹽城市射陽港低(零)碳產業園中車海上風電大功率裝備研發中心記錄風電機組縮比控制綜合實驗系統數據(9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生機

  白露時節,秋意漸濃,南遷候鳥正陸續抵達鹽城黃海濕地。潮漲時群飛,潮落處覓食,遮天蔽日的“鳥浪”,澎湃著生命的壯闊。

  這方土地勃發的生命力,源于地球千萬年的饋贈。曾經歷海、陸、江、河漫長雕刻的黃海灘涂濕地,滋養了數不清的底棲生物,成為魚蟹糧倉、鳥類天堂,造就出獨特的生態系統。

  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海陸共同孕育出尊重生命、崇尚自然的氣質,流淌進城市血脈。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在全球正面臨退化、消失威脅。于鹽城人而言,濕地生態是引以為豪的名片,必須倍加珍愛、精心呵護。

  晨曦下的東臺條子泥濕地(9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楊磊攝

  鹽城之“鹽”,取自天然。廓清發展理念,道法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筑牢城市之基。

  從過度索取到全力減負,守護千萬生靈樂土。為“生命通道”讓路,東臺竹根沙海上風電送出通道,需經條子泥濕地公園,顧及可能干擾候鳥遷飛,當地果斷舍棄常用的架空線路,選擇成本數倍的電纜隧道方案。

  放棄百萬畝灘涂圍墾,建立生態公園;率先修編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創新提出“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修復生態;出臺黃海濕地保護條例……鹽城正構建濕地保護和運行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為全球生態治理探路。

  江蘇黃海海濱國家森林公園(無人機照片,8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楊磊攝

  從生產性工程思維轉向生態性有機思維,培育新質生產力。自然風光無限,“風光”產業勃發,即將建成的中車時代三期150米級風機葉片智造項目,產能有望全球第一。一期廠區強化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已實現百分百綠電供應。

  重構經濟地理、重組創新版圖、重建能源結構、重塑生活方式——射陽港經濟開發區正在打造低(零)碳產業園。雙碳產業研究院、零碳及新能源產業研究院……一大批科創載體落戶于此,與綠色產業雙向奔赴。生活配套服務區則以綠色建筑、綠電直供建設“零碳社區”、致力實現“零碳生活”。

  開掘生態產能,釋放生態價值。在鹽城,更多代表未來方向的生產生活形態,正在走進現實,讓高質量發展與高品質生活相得益彰。

  鹽城之“城”,成于利民。以人民為中心,營造生機勃勃的宜居家園,夯實城市之本。

  8月19日無人機拍攝的江蘇東臺西溪天仙緣景區。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美麗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拓展產業新空間。走進近4500公頃的黃海國家森林公園,動態環境監測大屏顯示,負氧離子平均值超過5000個每立方厘米。依托條子泥濕地、荷蘭花海、九龍口等景區,鹽城正打造“長三角高端康養組團”,生態康養吸引力不斷增強。

  生態產品產生溢出效應,筑牢供應安全新保障?!吧虾H嗣?碗米飯中,就有1碗是射陽大米?!丙}城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施建霞說,鹽城在長三角27個中心區城市中農業總產值唯一超千億元,以“射陽大米”“東臺西瓜”為代表的地理標志農產品,走俏上海、香港。這里正成為“餐桌上的長三角一體化”重要保障者。

  呵護生態的精心,同樣體現于保障民生的細節中。走進鹽城市醫療保障城中服務大廳,只見自助保服務終端功能齊全、12個人工窗口一窗通辦。這里還特設便民藥店,供應不常見的醫保用藥;休息區還提供醫療箱、雨傘、老花鏡等貼心物件。

  這里同時保障所在街道“15分鐘醫保服務圈”的基層服務,開展一對一上門服務、困難群體救助幫扶等工作,直觀展示著當地打造的“鹽城醫保,守護美好”品牌。

  游客在鹽城市建湖縣淮劇小鎮內參觀游玩(9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美,映現于城市鄉間。特庸鎮王村,一株先民從蘇州閶門遷居帶來的銀杏樹,扎根600余年,依舊郁郁蔥蔥。村里萬畝桑樹隨風搖曳,近年打造的“桑樂田園”現代農旅區,集蠶桑文化園、果桑坊、桑枝菌房、繭愛民宿、星空營地等為一體,吸引城鄉游人來此享受“慢時光”。

  沿海堤公路領略濕地之美;在竹林大飯店感受舊時光;赴荷蘭花海,看一場現代沉浸式戲劇;去淮劇小鎮,體驗古老的非遺傳承。這些外地游客慕名而來的短暫時光,恰是鹽城人觸手可及的品質生活。

  風景入戲,戲似風景。當下在鹽城備受追捧的8部精品沉浸式演出:《天仙緣》源于當地董永和七仙女的民間傳說;《只有愛》以愛情為母題,探索生命要義;《鹽瀆往事》講述鹽業的興衰及“鹽二代”成功轉型;《小鎮有喜》借助現代淮劇《小鎮》文化IP,直指善良質樸的世事人心……情節各異、光影璀璨中,飽含著生活在這方水土的人們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7月9日,在江蘇東臺西溪天仙緣景區,觀眾在觀看表演。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鹽城之脈,在于精神。賡續優秀傳統,激揚信仰的力量,鑄就城市之魂。

  漢時招募游民煮鹽、南北朝避亂遷居、明初“洪武趕散”、張謇廢灶興墾……數次移民的歷史淵源、地跨南北的獨特緯度,凝成了鹽城人開放包容、勤奮堅忍、剛柔并濟的精神特質。

  近代無數次血與火的洗禮,更浸潤濃厚的紅色基因。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浴火重生。用生命和鮮血鍛鑄的“鐵軍精神”,根植鹽阜熱土、穿越時代風云,成為這座城市最珍貴的精神坐標。

  信念如磐、意志如鐵。“十八勇士”的故事在鹽城廣為傳頌。50多年前,黃海國家森林公園還是一眼望不到頭的瘠薄灘涂。18名20歲左右的“拓荒人”,來此引水降鹽、割茅翻墾,不斷尋找適生樹種……一代代人接續奮斗,最終成就華東規模最大的平原人工森林、國家4A級景區。

  海與陸的際會、南與北的交融、血與火的淬煉,是鹽城生生不息的脈動密碼。曾經嚴酷的生存環境,在孜孜不怠的努力中已變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歷來對生存發展的渴求,在永不止步的拼搏中正化作探路先行的不懈奮斗。鹽城市委書記周斌表示,“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鹽城將以‘當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擔當,高質量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勇當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p>

  鹽城東臺西郊古運鹽河畔,一座20米高的八角密檐塔,歷經千年風雨,聳立如初。

  古時,此處往東即是滔滔海潮,這座名為海春軒的七層唐塔,是出海漁民回家的航標。如今,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航標,引領鹽城人在新航程上劈波斬浪,駛向更廣闊的蔚藍。

(責編:龔世俊、張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