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優秀縣委書記考察江蘇后,寫下萬字報告
此次“取經”之行,感觸最深的既有蘇陜兩地干部骨子里那種緊抓快辦、立說立行、事無巨細的優良作風,也有他們身上那種善于謀劃、巧于運作、勤于落實的本領。
與蘇陜干部交流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常思勤慮“為什么”“怎么辦”。我們還在爭論能不能干、可不可干,等政策、找依據時,人家早干在前、走在前、出了成果。
……
今年4月,時任青海省海南州委常委、共和縣委書記的張峰率團赴江蘇省常州市、陜西省安康市兩地,就基層治理、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黨的建設等重點工作進行學習考察。回來后,他寫下萬字報告,詳談了此次考察的見聞、感受和啟示。
這篇報告近日刊發在青海省委機關刊《黨的生活》2023年第10期。以下是張峰的考察報告摘編:
張峰在調研中 卻生杰/ 攝 圖片來源:共和政務
01.調研印象
蘇陜兩地歷史人文的厚度、對外開放的廣度、產業發展的高度、城鄉建設的亮度,以及嘆為觀止的發展速度、突飛猛進的發展勢頭、令人矚目的發展成效,使我們開闊了眼界、看到了差距、感到了壓力。
印象一:“不甘人下,敢為人先”的爭先意識。
兩地始終發揚“勇爭一流、恥為二手”的進取精神和競爭意識,創新敢為、擔當作為,創造出眾多全國或該省第一、唯一。常州在近代民族工商業發展和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上,艱苦奮斗、自力更生,錘煉出“出則精品、干則一流”的常州品格和“經世致用”的常州工業精神。安康雖處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但始終立足自身優勢,以靈敏的發展嗅覺,搶抓“蘇陜協作”機遇。
印象二:“無中生有,點石成金”的創新理念。
創新是兩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的重要驅動力,也使兩地始終走在現代化發展最前沿。常州市溧陽市在上世紀末引進試種安吉白茶,從零起步,白手起家,走出了一條產業創新發展之路,目前天目湖白茶種植面積近5萬畝,年產量達1300噸、年產值15億元,并榮獲“特色白茶之鄉”“中國(天目湖)白茶小鎮”稱號。安康市緊抓“蘇陜協作”機遇,積極承接東部毛絨玩具文創產業轉移,“騰籠換鳥”“借雞下蛋”,僅用4年時間躋身全國第四大毛絨玩具生產基地。兩地白手起家的創新過程,也是一任接著一任干,不斷深化改革、與時俱進、一抓到底的艱辛歷程,并在兼收并蓄中開辟未來。
印象三:“小題大做、借題發揮”的開拓精神。
兩地在城市管理、產業發展、生態保護中“小題大做”的開拓精神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常州市金壇區充分挖掘茅山“山、水、茶、鹽、藥、泉、星、氣”八大自然資源及道文化,采用“移花接木”方式,圍繞一口鹽井講述了全國乃至全世界有關鹽的歷史、文化、化學、礦產、宗教,以及立法、戰爭等故事,將“小”資源合成“大”資本,打造出國內首個集觀光游覽、休閑度假、文化展示、互動體驗、山體運動等為一體的東方鹽湖城。安康市立足蠶桑、富硒、漢江等資源,就地取材,挖掘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健全富硒產品全產業鏈體系。
印象四:“勤快嚴實、精細高效”的優良作風。
此次“取經”之行,感觸最深的既有蘇陜兩地干部骨子里那種緊抓快辦、立說立行、事無巨細的優良作風,也有他們身上那種善于謀劃、巧于運作、勤于落實的本領。特別是在項目建設方面,左手拿項目,右手撥算盤,提前算好生態賬、經濟賬、民生賬,通過“前置、并聯、容缺”等措施,實現“五證四書”齊發,拿地即開工,省時省力又省錢。常州市“兩湖”創新區規劃展示館建筑面積達9500平方米,僅用103天將圖紙變為現實,拿地開工幾乎同時進行,成為常州展示速度和實力的平臺和名片。
兩地在基層減負和整治形式主義方面健全基層減負長效機制,實施倒查工作法,向上溯源、向下追蹤,基層干部不是在調研實情解決困難問題,就是在爭取落實項目的路上,很少忙于開會發文。各級黨委堅持開短會、開有用的會,會前準備工作扎實,會上不再逐字逐句審核討論,黨委常委會會議一般不超過一個半小時,做到了讓基層干部“輕裝上陣”,把更多時間和精力用在抓落實、辦實事、促發展上。
02.感悟蘇陜
理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蘇陜的發展理念創新開放、發展模式新穎獨特、發展勢頭強勁有力,面對困難約束敢于主動求變,勇于打破常規,善于抓住機遇,發展成就令人驚嘆,成功經驗彌足珍貴。有幾方面值得總結借鑒:
(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志氣。
在與蘇陜干部交流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常思勤慮“為什么”“怎么辦”,帶著問題常學常研新理論新政策,對中央提出的新理念新戰略領會到位、態度堅決、措施得力,有一股使命必達的志氣。看準的事,只要出于公心,就擼起袖子干,有困難踏平困難,有問題解決問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很多事情特別是項目建設、產業發展,我們還在爭論能不能干、可不可干,等政策、找依據時,人家早干在前、走在前、出了成果。
(二)產業引領、虹吸聚能的活氣。
蘇陜城市繁榮、鄉村靚麗、百姓富裕的背后,最關鍵是有產業支撐。常州市工業門類全、底蘊深,擁有80 多萬家市場主體、6萬多家工業企業、近6000家規上工業企業、3700家高新技術企業、200多家隱形冠軍企業和89家上市企業。安康市先后出臺支持中小企業“九條”、激活市場消費“八條”、促進緊急恢復增長“十七條”等措施,千方百計提振企業信心,培育“五上”企業2596家,位居陜南首位。兩地以厚實的家底加速推進人口聚集的活氣,基礎建設、城市提質、民生改善等自然就有底氣。
(三)碧水青山、鄉情如畫的靈氣。
城市之美在于有靈氣,而靈氣源于滋潤萬物的水,以及人與自然良性互動的關系。常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境內水網連江通海,河湖星羅棋布,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實施污染防治攻堅、兩湖生態優化、綠色發展轉型、生態綠城深化、生態品牌建設五大工程,創成“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安康憑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涵養區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生態農業、生態工業,走出一條“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綠色發展之路。這兩座城市就是最好的例證,讓我們深切感悟到“兩山”理論的真理力量。
(四)古韻悠然、文蘊深厚的底氣。
一座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的根脈所在,特質起源。常州的根脈可追溯到2500年前的東周,儒風蔚然、人文薈萃,曾出19名狀元、2960名進士,清代常州學派、陽湖文派、孟河醫派名聞天下,近現代涌現“常州三杰”等愛國人士和華羅庚、劉海粟等名家巨匠。安康則在西晉太康元年命名建城,是漢文化重要發祥地,三秦、荊楚、巴蜀等文化交融,有沈尹默、沈士遠、沈兼士等新文化運動巨匠,也有開國少將何振亞、沈啟賢等革命先輩。
(五)政通人和、物阜民豐的精氣。
崇尚和諧、企盼和諧,追求政通人和、安居樂業的平安社會、和諧社會,自古便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州市堅持資源跟著需求走,服務跟著群眾走,推出“常有善育、常有優學、常有健康、常有頤養、常有安居、常有眾扶”6張民生名片,用民生厚度、政策溫度不斷提升幸福刻度,實現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蟬聯全國綜治領域最高獎“長安杯”。安康市創新推出“321”基層治理模式,全面強化黨建引領作用,全方位、零距離服務群眾,切實將黨的制度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轉化為高效治理的制勝優勢。不難發現,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沒有和諧穩定的環境,什么事都干不成。
公開資料顯示,張峰生于1971年5月,曾任海南州委常委、貴南縣委書記等職,2021年4月任海南州委常委、共和縣委書記,同年6月被授予“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稱號。今年9月,青海省委組織部發布公示稱,張峰擬進一步使用。之后,他跨市州出任海西州委副書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