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鹽城:為“碳”路探路
黃海之濱,一座座風機的葉片緩緩旋轉,一排排光伏面板仰望藍天,不斷生發綠色電能。
這里是江蘇鹽城,去年入選國家首批、江蘇唯一碳達峰試點城市,其新能源發電量約占全市用電量的6成,也是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當前,鹽城立足沿海風光資源優勢,一體推進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和低(零)碳產業園區試點建設。
其中,建設低(零)碳產業園,是鹽城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的引領性、標志性工程。據了解,鹽城市選擇射陽港經濟開發區、大豐港經濟開發區、濱海港工業園區等開展零碳產業園區建設試點。
為“碳”路探路,鹽城蹄疾步穩!
射陽港經濟開發區的 “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吉東育攝
做好新型能源體系構建這道“必答題”
鹽城擁有582公里海岸線,年均光照時間約2280小時。如何整合自身資源優勢,提高企業綠電使用率,是建設低(零)碳產業園區的一道“必答題”。
走進射陽港低(零)碳試點園區,一座150MW的“漁光互補”光伏電站正在加緊施工。園區負責人介紹,“上有光伏板發電,下有魚蝦游弋”的景象有望在年內呈現,并網發電后可滿足園區近一半的用電量。
相距不遠的大豐港低(零)碳試點園區內,一項致力于解決綠電發出后如何充分利用的儲能工程正在實施。這座大型“充電寶”雛形初具,容量達400MWh。“白天光伏電站發電時它充電,晚上光伏電站不發電時它放電給附近的企業用。”大豐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吳慧露說,充、放電之間,園區企業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
在濱海港低(零)碳試點園區,國內最大的液化天然氣(LNG)儲備基地也傳來好消息。中海油江蘇濱海LNG項目一期擴建工程計劃今年上半年完成機械竣工,投產后LNG年處理能力可達600萬噸,能滿足約8500萬家庭一個月的用電需求,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3764萬噸、氮氧化物66.8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8000萬棵。
火力發電如何更清潔高效,是鹽城新型能源體系構建的另一個發力方向。濱海港工業園區總投資96億元的江蘇國信濱海港2×100萬KW火電項目處于火熱建設之中。項目建設公司負責人晏海能說:“我們采用了國際領先的‘二次再熱’技術,發電效率可提升48%以上,意味著每生產1度電可以節約8-10克標煤。”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鹽城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1428萬KW,已占該市電力總裝機的65%、江蘇省的21%,新能源累計發電量接近全省新能源發電量的1/3。“到2025年,規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較2020年分別下降17%、20%以上,產業園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力爭達40%,先導示范園區不低于60%。”鹽城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中車時代(鹽城)生產的海上風電葉片。人民網 王雪彤攝
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勝勢”
用好綠色資源,帶給鹽城的不僅是澎湃的“動能”,更是當地新能源產業的集群式發展。
在射陽港低(零)碳試點園區的中車海上風電葉片生產車間,經過鋪層、灌注、合模、組裝等工序,一扇扇成品“風車”葉片整裝待發。“目前,一期時代新材射陽工程、二期海上大功率風電實驗平臺、三期150米級大兆瓦海上風電葉片均已投產運行;四期主機制造項目預計近期建成投產,滿產后年產值可達30億-50億元。”射陽港經濟開發區零碳專班負責人吳祈諾介紹,依托當地港口和風力資源,中車在射陽港低(零)碳產業園投資打造的新能源裝備基地將形成百億級“智造產業園”。
目光轉向大豐港低(零)碳試點園區,光伏晶硅產業集群也已經形成一定規模。2023年,天合光能(鹽城大豐)開票銷售達104億元,其中出口銷售占25%。而一墻之隔的天合儲能項目也將進入試生產階段,一期項目投產后,產品將銷往國內外重點電化學儲能市場,預計年產值可達100億元。
來自鹽城市發改委的信息顯示,鹽城海上風電整機產能已占到全國的40%,成為全球海上風電裝備綜合產能最大的基地之一;光伏行業全國前10強的企業有8家在鹽城投資,硅片、光伏電池片、光伏組件的綜合產能位居全國城市第一位。
不僅如此,當地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藍圖還展現出了更多可能性。“我們正在跟農漁管理部門對接,爭取把冷能用在給海水降溫上,這樣養殖出來的三文魚品質更好,附加值更高。”中海油江蘇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工程技術部相關負責人嵇俊介紹,液化天然氣(LNG)的汽化過程會產生大量冷能,通過對冷能的梯次利用,可以帶動下游產業鏈開發,如水產養殖、冷鏈物流、凍干果蔬、冰雪大世界、大數據中心等。
射陽港零碳產業園智慧物聯網管理平臺。人民網 王雪彤攝
探索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
大勢所趨,做足碳管理智慧化文章,不僅是低(零)碳試點園區建設的重點之一,也有望成為鹽城吸引企業投資、新興產業發展的一張新名片。
在射陽港零碳產業園的智慧物聯網管理平臺上,遠景能源、中車時代等企業以及園區倉儲區、生活區等功能區域的碳排放情況一目了然。從中車時代的碳盤查界面可以看到企業通過屋頂光伏發電使用的綠電占比達到20.72%,通過國網購買綠電占比79.28%,通過使用綠色能源減排的二氧化碳相當于植樹590棵。
人民網在該平臺上還看到,中車時代的一款風機產品已經實現了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核算,從原材料到生產加工、成品輸運、廢棄物處理,全流程碳排放量約為80.7萬千克CO?當量。
射陽中車風電葉片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彭亞表示,隨著出口貿易對產品碳綜合認證、碳數據管理有了新要求,企業急需一個具備碳足跡追蹤能力的園區來提供支持,以確保企業獲得出口貿易的資格。
人民網從大豐港低(零)碳試點園區了解到,該園區正通過與RMI、BSI等國際機構合作,圍繞CBAM(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EAP(循環經濟行動計劃)等綠色機制的標準,推動綠電溯源認證、產品碳足跡認證與國際認證接軌。“在全球碳約束的大背景下,通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提升碳足跡標識認證國際化,將吸引更多綠電需求型和出口導向型企業向園區集聚。”吳慧露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