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a级毛片出奶水a,人妻少妇中文字乱码,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播放,日韩精品亚洲一区在线综合

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

海安與東臺,兩個沿海千億縣的“進”與“退”

2024年03月29日07:07 | 來源:江蘇經濟報
小字號

國家級示范高中——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

國家級示范高中——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

東臺西瓜,皮薄瓤鮮汁多

東臺西瓜,皮薄瓤鮮汁多

長江入海口以北,接近江蘇海岸線的中點,瀕臨浩渺黃海,是兩個建縣千余年的“千億縣”——海安和東臺。兩縣都頗為“低調”,江蘇以外所知者不多。其最新的“出圈”,一是東臺的海濱候鳥濕地——條子泥,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攝影人;二是海安的河豚美味;三是東臺人“跨縣共享”海安的教學資源。

海安與東臺,皆坐落于長江北岸的里下河平原,屬江淮文化區的最東端,都是古老的魚米之鄉。兩縣雖分屬蘇中和蘇北、南通和鹽城,但彼此緊鄰,交通距離不足50公里,開車一小時可達。兩縣的心理距離更近,皆通行江蘇腹地的獨特方言——泰如話,風物相近,人文相親。春江水漸暖,味美聞天下的海安河豚即將上市。一個多月后,鮮甜的東臺西瓜也將成為大江南北入夏的消暑良品。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東臺人送孩子到海安讀書,為此不惜跨縣購房。據悉,海安最優質學校——海安中學附近的如意家園、桃李名筑等新小區,東臺籍的購房者占了1/3以上。這一現象在江蘇其他城市乃至長三角地區并不多見。文化教育基礎相似,但近年來的高考升學率,東臺卻被海安拉開了差距。其背后不僅體現出兩縣教育質量的不同,也折射出經濟體量與發展模式的差異。

海安與東臺均屬江蘇東部沿海城市,也是江蘇自然資源最豐富、發展空間最廣闊的區域,與經濟發達的上海及蘇錫常都市圈相距均不過一兩百公里,但整體發展水平一直滯后于沿江和蘇南地區。這一區域如何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彌補短板,在更高層次上提升競爭力,成為江蘇經濟再上臺階的新增長極?對比兩縣近十余年的發展變化,也許可以找到想要的答案。

(一)緊鄰兩縣的同與異

海安是江海文明起源地之一,境內的青墩遺址將江淮平原的人類生活史追溯到了6000年前。東晉時此地始設寧海縣,后改名海安,均因古代海潮時常侵襲,取祈福之意。其面積1184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常住人口86.81萬人。就面積與人口而言,海安在蘇中和江蘇沿海均非大縣,但其擁有區位優勢——位于長三角腹地,交通便利,半徑200千米范圍內有滬蘇錫通常五座GDP萬億城市。

雖然歷史悠久、區位頗佳,但直到數年前,海安的經濟發展水平一直處于南通下轄縣市區的尾部,即使在整個蘇中也僅列中游。從1980—2003年,海安經濟總量曾連續24年在南通墊底。變化開始于近幾年,特別是2019年,海安躋身全國縣域“GDP千億俱樂部”。

據南通市統計局公布:海安202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436.27億元,同比增長6%;工業銷售2382億元,居南通第一,同比增長6.8%;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5%。國際國內形勢復雜的2023年,海安依然位居蘇中縣域“第一方陣”,保持了近年來的快速穩定增長之勢。

再看東臺。這個目前鹽城唯一的縣級市,面積3557平方公里,是江蘇面積最大縣域,相當于海安的3倍;常住人口88萬,與海安相近。兩縣地理區位相似,改革開放之初都是農漁業大縣。東臺是古代海鹽主產地之一,堪稱江蘇最早的“資源型開發”區域,五湖四海移民匯聚,不但在千余年間創造了大量國庫收入、社會財富,也積淀出了開放包容的文化。明代思想家王艮及現當代新聞學家戈公振、音樂家周巍峙、雕塑家吳為山等皆出生于此。

不到十年前,東臺還是里下河平原各縣的“經濟龍頭”,海安與之曾有不小差距。轉折發生在2014年,這一年東臺的GDP首次被海安超越。據東臺市統計局初步核算,2023年東臺市GDP為1110.5億元,與海安已有約326億元的差距。相比2022年,兩縣這一差距并未縮小。

2023年度全國縣域GDP排名,海安居第26位,東臺居第45位。東臺2023年GDP同比增速7%、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10.6%,經濟增速略快于海安。2023年,兩縣投資增速相近;居民全年可支配收入,海安47842元,東臺44579元,海安的民富程度更高。

農漁業發達,一直是兩縣經濟最大的相似之處。東臺與海安現代農業的整體水平和知名度相近,都擁有聞名遐邇的名牌。“一條魚”——長江河豚,是如今海安農業的最閃亮名片。此外,海安絲綢業歷史悠久,一直是長江以北最優質蠶絲產區之一。

海安有“一條魚”和“一根絲”,東臺有“一碗面”和“一只瓜”。東臺魚湯面湯白汁濃,口味清淡微甜,屬淮揚菜的著名傳統面食。東臺西瓜,皮薄瓤鮮汁多。東臺本就是由長江、淮河入海泥沙在潮汛作用下沖積成陸,特有的沙壤土透氣性好、排水力強、含鉀豐富,非常適合西瓜種植。

相比之下,兩縣新興產業的量與質卻差異明顯。

海安 “從無到有”的歷程不過四五年,機器人及智能制造業是其中的代表。成長于海安開發區科創園的江蘇圖靈智能機器人公司,自主研發了工業機器人控制軟件平臺、驅動控制器、運動控制算法和機器人本體結構設計等四大核心技術,擁有發明專利27項。其主要產品覆蓋SCARA機器人、六軸機器人、協作機器人、WTR機器人,廣泛應用于汽車、3C電子、金屬加工、包裝物流、新零售及新能源領域,已為全球各類行業提供了超3萬臺機器人,目標是打造國內智能工業機器人領軍企業。

海安傳統產業的轉型速度與質量也居蘇中與江蘇沿海縣域的最前列。以特種玻璃產業為例,國產大飛機C919、“奮斗者”號深潛器均裝配了海安制造的“鐵錨牌”玻璃。鐵錨玻璃公司已研發出了高速列車專用高性能玻璃、可調光SPD智能玻璃、汽車天窗總成、飛機玻璃等高端產品。

東臺海洋資源豐富,其管轄海域2697平方千米,海岸線長達85千米,沿海灘涂及輻射沙洲1040平方千米,在全國范圍也居前列。

東臺最具優勢的新興產業之一是新能源,源于其得天獨厚的海濱風光與灘涂資源,吸引了國家能源集團、華電、蘇美達、魯能等一批實力雄厚的大型央企、國企。截至目前,東臺清潔能源裝機容量為250.5萬千瓦,預計年發電量45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70%,已成為全國首批綠色能源示范市。2010年投產的上海電氣東臺風電公司是江蘇乃至整個華東最早投產的風機生產基地,國內首個海上風電場——3.6兆瓦東海大橋項目的風機即由該公司制造。但近幾年,東臺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勢頭在放緩,已逐漸被如東、大豐、射陽等沿海縣域超越。

相比海安,東臺的產業整體競爭力還有待增強。即使是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擁有一定基礎的新興產業,在蘇北地區也需要更上一層樓。

以電子制造業為例。這是東臺的主要傳統產業,領勝城科技是該市微電子器件龍頭制造商,2023年產值達46億元,較2022年增長20%。但領勝城一直依賴華為、蘋果等少數大客戶的訂單,如筆記本電腦攝像頭、LED、電動模組等。

對于大批東臺學子“遷徙”海安的新現象,分析人士認為,由教育可推及經濟。從教育視角看,南通重視各地的縣中,海安基礎教育水平不斷提高;鹽城更重視市中,東臺教育水平上升緩慢。從經濟視角看,南通支持激勵縣域集聚獨特資源、發展爭先,而鹽城側重于將資源集中于市區,首先支持市區發展。同處沿海地區,兩種不同發展模式的效果已可見一斑。

(二)“海安樣板”的價值

從主城區崇川、沿江的如皋、江尾海頭的海門和通州,到長江口最東端的啟東、北翼的海安和如東,近年來南通下轄縣域“七虎”激烈競逐,爭先進位。位于南通最北端的海安,原本屬于相對落后的“發展邊緣”,近五年卻迅速趕超,競爭力已躍居南通乃至蘇中前列。

從一個傳統農業縣到蘇中新興工業縣,海安從南通七個縣市區的“老六”成為長江以北縣域經濟的新領跑者之一,這一巨大轉變只用了十余年時間。曾經是海安最短板的工業,如今已成為其追趕超越蘇中乃至蘇南經濟強縣的新跳板。

海安工業的異軍突起,開端于2018年前后。2017年,海安省級以上產業園區畝均稅收已近40萬元。2018年起,該市工業經濟總量、億元企業數、規模企業數長期位列南通第一。2020年,該市工業應稅銷售收入即領跑蘇中和蘇北。2022年起,海安市GDP列蘇中第6位,距全省TOP10僅一步之遙。當年,海安居全國工業百強縣第17位。2023年,該市各項貸款余額增長14%以上,貸款總量、制造業貸款余額及占比均保持南通第一。

被稱為“一黑一白”的機械加工和紡織,曾是海安的主導產業。但在這兩大傳統產業普遍發達的南通各縣市區中,其資源條件、經濟規模都排名居后,產業轉型升級的力度與速度卻后來居上。目前,民企貢獻了海安超七成GDP、八成稅收、九成新增就業崗位,即使在民營經濟向來活躍的南通,這一比重也極為醒目。一定意義上,海安已提供了蘇中與江蘇沿海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樣板”。

雖處江海之間,但海安“缺江少海”,資源條件先天不足。其海岸線長度僅13.21千米,只有東臺的1/7,是海岸線最短的江蘇沿海縣域,且無任何海港。然而,海安目前最大的優勢資源之一卻是交通。此地已是長三角北翼的省級綜合交通樞紐之一。

破局的起點是在2012年。這一年,海安市亮出了“樞紐海安、物流天下”的戰略規劃——以鐵路物流基地為中心,打造長三角“陸港”。隨著鹽通高鐵、寧啟鐵路、新長鐵路、海洋鐵路與連申線、通揚線內河航道在此交匯,以及上港集團內陸集裝箱碼頭(ICT)的啟用,海安融入長三角物流一體化大布局。搶抓這一機遇,海安已初步打造了江蘇東部的商貿物流高地、長三角北翼的新型工業化基地。研究者指出,海安的崛起與蘇中、沿海大交通的發展基本同步。

海安的科創賦能與產業升級的確得益于其交通優勢,但這并非唯一的重要動能,持續深入實施“產業強市”戰略,是這一變化更強勁的推動力。

當前,海安瞄準了十大產業集群——高端紡織、高端裝備、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節能環保、現代建筑、現代家具、現代醫藥及大健康、糧食物流。其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海安近幾年搶灘布局的新賽道。該縣從關鍵前沿技術的自主研發突破,借以向產業鏈、創新鏈高端轉型,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海安培育新興產業的核心動能,就是面向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的自主科技創新。近年來,海安積極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創新組建了“科創委”,激發科技創新活力。作為一個縣級市,海安近年來累計榮獲3個國家科技獎,累計至少招引了11位國家級人才、9個省雙創團隊、91位省雙創人才;2022年入選全國首批創新型縣(市)。

【鏡頭一】

2024年1月26日,海安經濟開發區科創園,管理辦公室主任賁道明:

科創園創立于2016年,以新興產業為主導,致力于自主創新,入選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江蘇省科技企業加速器、江蘇省智能裝備產業園示范基地。主攻機器人-智能制造、新材料、醫療裝備三大產業的應用創新,機器人產業是重中之重。科創園與海安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園一套班子,兩塊牌子。

機器人產業園打造集研發、生產、人才培養等于一體的機器人產業集群,已落戶億元產值以上企業18家。2023年,園區實現銷售14億元,同比增長14%。除“蘇中機器人第一企”圖靈機器人之外,還有紡機領域的英邁杰、彎管機領域的和泰、擠出裝備領域的寶碟等。入駐加速器運營項目100余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40家,省級民營科技型企業28家。圖靈機器人入選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市場占有率穩居國產工業機器人本體全國前二。

2024年,園區還將圍繞RV減速器等核心零部件、視覺系統等本地產業短板,引進機器人產業鏈環節的隱形冠軍;以海安上海交大裝備研究院為龍頭,放大海安“草根研究院”平臺集群效應。最新的突破口是,聚焦企業難點、堵點,靶向服務企業需求,逐步實現新型研發機構從“依賴輸血”向“自我造血”的轉變。

【鏡頭二】

2024年1月26日,江蘇鐵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賁連:

作為國內特種玻璃制造龍頭企業,20世紀90年代后期,鐵錨才開始進入汽車玻璃行業,至今已經歷了四次產品創新升級。鐵錨最初主導產品是傳統汽車玻璃,當時由于國家支持大型汽車企業發展,各地中小汽車制造企業逐漸被淘汰,鐵錨進行了首次轉型——轉向微型車、卡車玻璃生產,曾為五菱、重汽、斯太爾、解放等名企配套。第二次轉型,轉向動車和高鐵玻璃。第三次轉型,開發飛機前窗、舷窗玻璃及深潛器舷窗玻璃。裝配了鐵錨牌玻璃的“奮斗者”號深潛器,最大下潛深度達萬余米,創世界紀錄。第四次轉型,2017年進軍新型高端船用玻璃、防火玻璃、防彈玻璃等領域。

海安推動產業科技創新的另外兩條重要經驗,是集群化發展、數字化轉型。如:以高水平科技創新推動紡織、裝備、建筑、養殖等傳統產業的智能化、數控化、高新化。通過推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雙輪驅動,2020年至2022年,該市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分別為42.58%、44.18%、44.93%,制造業對經濟發展的拉動效應日益明顯。

多年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海安資源、環境約束的日益趨緊,增長壓力不斷加大,這又倒逼其繼續加快產業創新、制造業轉型升級。新型工業化已被海安確定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最新目標。

作為一個縣級市,海安的發展戰略可謂“超前”——不僅建設“科創新城”,而且建設長三角“物流樞紐”。創新與區位,正是當前海安在蘇中和沿海區域發展競爭中最突出的兩個優勢。2022年,該市即明確提出:更好融入蘇南、接軌上海,積極建設蘇中農產品集散轉運中心。隨著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投用、滬蘇通鐵路與鹽通高鐵運營、上港集團ICT項目落戶,海安不斷承接上海在產業、公共服務資源等方面的疏解轉移。近年來海安的跨江融合步伐也在加快,各區鎮均與蘇南強鎮達成戰略合作,新引進上海、蘇南項目占比超2/3。

海安也存在自身的瓶頸問題。如:戰略性新興產業缺乏集群優勢,往往只有一兩家龍頭企業單打獨斗。金融服務能力有限,尚不能充分滿足迅速增長的社會融資需求,尤其是在新興產業成長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兩個關鍵領域。

6%至6.2%,這是海安市今年的GDP增長目標。為此,海安擬定了另一個關鍵目標——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86%,以確保足夠的自主創新投入。該市還出臺政策,加強開拓已有一定基礎、前景較好的現代醫藥、航空航天、新型儲能等新興產業,改變 “本地化產業”的單一思維,與行業龍頭企業組建緊密型聯合體,共同開展前沿技術、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制度化的科技創新,才是這個新興工業縣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最強動能。

(三) 蘇北經濟強縣何以保持動能

東臺市曾是“蘇北GDP第一縣”,至今依然是蘇北經濟強縣。但直到2022年,該市才跨入全國縣域“GDP千億俱樂部”,較海安晚了四年。但迄今為止,東臺的工業規模仍領跑蘇北。據東臺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3年東臺全口徑工業收入1710億元,較2022年增長19.8%。2023年該市五大主導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大健康,產值之和逾1450億元,較2022年增長20.8%,占全市工業產值比重達85%。2022年,該市新增東臺、溱東兩個工業百億鎮。2023年鹽城所有新開工百億項目中,東臺有三個——晶澳、天合、智泰,占全市一半。東臺已連續多年躋身全國工業百強縣(市)。

農業大縣東臺所擁有的工業基礎,來自其較好的區位和資源稟賦。首先,該市位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江蘇沿海大開發兩大國家戰略區域的交匯點。其次,有著國土與生態資源優勢。利用自然資源優勢,東臺在全國沿海縣域較早起步發展海上風電和光伏發電,有力培育了本地的新能源產業。目前該市已進入“新能源+”發展階段,即:推動風光氫儲一體化布局,加快推進140萬千瓦海上風電、50萬千瓦集中式光伏、30萬千瓦分布式光伏和20萬千瓦儲能電站等新能源項目,適度超前規劃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樁。

【鏡頭一】

2024年1月18日,上海電氣東臺風電公司。

作為東臺首家風電裝備企業,經歷了2020年、2021年的陸上和海上風機搶裝潮,2022年開始轉向海上風機。2023年銷售29.4億元,較2022年大增。最新增長點是半直驅風機,相比傳統的雙饋和直驅風機,性價比更高。產能已從400臺套擴大至600臺套。今年將重點開發“半直驅+雙饋”的10兆瓦以上主機,屬國內首創,近期將試機。

東臺初具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是新能源,該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也已初步成型。過去6年間,富樂華半導體、富樂德石英科技、富樂華功率半導體及研究院等相繼落戶東臺。

東臺市推進產業轉型起始于2012年。通過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已形成五大主導產業。2022年全市五大主導產業擁有規上企業484家,占全市規上企業總數的75.5%;五大主導產業規模占制造業比重提高到78%,各產業均建有研究院。其中,新材料產業集聚了沃特新材料、磊達鋼簾線等龍頭企業;大健康產業集聚了中糧、賜百年等名企;高端裝備產業形成了智能成套裝備、印刷包裝機械、海工裝備等10個特色集群。該市還布局了數字經濟、海洋經濟兩大產業。

【鏡頭二】

2024年1月18日,領勝城科技(江蘇)有限公司,總經理賈正紅:

作為微電子器件制造商,領勝城目前主要以筆記本電腦的3C配件為主。公司2013年投產,生產的自動化率已達50%,2024年底可接近65%。“一線流”工藝創新比例達30%,具備了國際先進水平。2024年目標是,2025年智能制造率70%,行業領先;信息化率80%;制造成本較2023年再降10%。鋰電池產業將是今年新的突破口,生產電芯件。

與主導產業的較快發展相一致,近幾年東臺的工業投資、科技創新投入也保持了較快增長。2023年,該市工業投資、技術改造投資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凈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居鹽城第一。截至2023年10月,東臺市當年研發投入27億元,居鹽城第一。東臺已入選“國家級創新型縣(市)”,是鹽城唯一入選縣域。

然而,曾是東臺最大競爭優勢的工業動能,近年來遭遇挑戰。2023年,其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32.9%,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8.8%,不及海安。這是東臺與海安經濟存在差距的關鍵因素。

東臺較早從農業向工業主導發展模式轉型,如今優勢已不明顯。專家認為,產業結構調整需更加充分到位,這是東臺工業乃至東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石。該市傳統產業需要進一步升級,充分把握先行優勢。

當地人士自我剖析:無論在沿海、江蘇還是整個長三角地區,區域競爭都日益激烈,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

據悉,東臺2024年的發展目標是,立足長三角更大坐標,放大綠色低碳優勢。就經濟領域而言,該市將統籌推進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工業收入逾2000億元。東臺《工業強市三年行動計劃》曾提出:到2025年全市工業收入達到2300億元。一方面,東臺將更大力度突破海洋經濟,大力發展海洋新能源、海工裝備、海洋生物制品產業,積極培育第三代半導體、前沿新材料等未來產業;另一方面,深入開展建材、紡織等傳統產業老舊更新、綠色轉型、產品提檔三大工程。顯然,東臺市已意識到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滯緩這一瓶頸問題。

根據規劃,2024年東臺的自主創新力度也將有所加大。據悉,該市將新增省級以上研發機構10家,將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5%左右。

據了解,2024年東臺將一體推進海洋、森林、濕地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快條子泥生態島建設,打造美麗海岸線。對于未來的產業轉型升級乃至高質量發展而言,生態環境和生態文明水平,無疑將是一種新的資源優勢,也是新的機制優勢。(王峻峰)

(責編:張鑫、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