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a级毛片出奶水a,人妻少妇中文字乱码,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播放,日韩精品亚洲一区在线综合

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

人民日報丨徐工集團:技術攀“高” 產業向“新”

本報記者 何 聰 姚雪青
2024年04月21日07: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日報》2024年4月21日01版 版面截圖

《人民日報》2024年4月21日01版 版面截圖

原題:徐工集團錨定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

技術攀“高” 產業向“新”(走企業,看高質量發展)

河北景縣200兆瓦風電場,一身亮黃色的徐工4000噸全地面起重機依次將120多噸重的機艙、40噸重的輪轂,以及3片95米長、28噸重的扇葉高高吊起,精準對接到162米高的塔筒上組裝。

去年研發的“3000噸級”,可在160米的高度吊起190噸的重量,而這次的“4000噸級”,則能在170米的高度吊起230噸的重量。這是徐工集團第七次刷新由自己創造的千噸級起重機研發紀錄。

近年來,徐工集團錨定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發力自主創新、“智改數轉網聯”、綠色低碳轉型,實現技術攀“高”、產業向“新”。

深耕研發 潛心攻關

4000噸全地面起重機,究竟好在哪里?

“當前,我國風電行業發展迅速,隨著風機向更大、更高方向發展,與之配套的安裝設備更應當跑在前面。”該設備總設計師李長青介紹。

吊裝重量每增加1噸、吊裝高度每增加1米,對起重機性能要求和研發難度就會成倍增加。最大起重噸位從3000噸級到4000噸級,最難的挑戰有兩個:高空吊起、負重轉場。

“研發中進行的結構創新,讓受力點更多,就能減少變形、增加臂架的剛度,提升起重機的負重能力。”李長青說,兩年來研發團隊進行了2000多次結構試驗,不僅要考慮增加受力點,還要考慮每個點上的力量分配,形成起重合力。

對起重機而言,在水平舉起的那一刻受力強,“關節”容易“脫臼”。怎么辦?研發團隊想到,在“關節”外部增加一個保護罩——拉撐裝置。該裝置由4根支柱組成,上面兩根向上拉拽,下面兩根向下撐起,還能靈活開合,解決了“關節脆弱”問題。

在風電項目現場,多個“大風車”之間相隔幾公里到十幾公里,大型起重機在轉場時,如果通過溝坎、丘陵路面,會發生傾斜,只能分拆裝運,費時費力、成本還高。對此,研發團隊在起重機底盤中創新采用斷開式車橋,每個車輪可以上下單獨活動,即便一側輪胎升高,另一側也不會受到影響,從而保持車身穩定。

徐工集團重型機械有限公司技術總監丁宏剛介紹,剛剛完成首吊的4000噸全地面起重機,是集團G2代技術平臺的一款主要產品。2019年起,集團累計投入千余名工程師進行G2代技術平臺技術開發,目前已發布21項關鍵技術、31項關鍵零部件,攻克30項難題,形成11項原創技術,全產品線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數智融合 賦能場景

在徐工礦業機械有限公司停車場,停放著數臺剛剛下線的無人駕駛礦卡。無人駕駛技術的應用,能夠規避人工駕駛在惡劣環境下的安全風險。

仔細看,無人駕駛礦卡外觀很有科技感:車頭的兩根“觸角”是高精度定位天線,遍布車身不同顏色的“小部件”,分別是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高清攝像頭,以及各種傳感器等。

“這是車輛的‘眼睛’和‘神經’,將感知到的信息傳回車上的計算單元,‘大腦’會判斷自身位置、狀態,從而根據調度中心的任務單來安排工作。”徐工礦機工程客戶中心總監王勇介紹,基于對環境的精準把控,無人駕駛礦卡可實現24小時“連軸轉”。

每臺車前,還有一個小方盒。“這是‘對講機’,依靠它實現車和車、車和調度中心之間對話。”王勇解釋,通過徐工研發的“卡車調度系統”,車輛通過“對講機”自動收發信號,告訴對方“我是誰”“我在哪里”“我附近還有誰”,協調排隊先后、避讓順序、裝卸位置等,通過整體調度發揮團隊合作的最佳運能。

“眼下,礦用運輸車向大型化、自動化、少人化發展已成為趨勢。”王勇介紹,目前,徐工無人駕駛礦卡已應用到全國10余家大型礦山,形成“數智融合”的新應用場景。以位于內蒙古赤峰的礦山項目為例,5臺無人駕駛礦卡每年可節省人力成本600萬元,平均每天可多作業2小時,同時降低了車輛維修、油耗及安全管理成本,能源開采效率提升10%以上。

生態優先 綠色轉型

在徐工新能源動力科技有限公司,一條102米長的動力電池半自動化試制產線上,通過人工分揀、機器人抓取,緊密配合、環環相扣,完成電芯預處理、電芯堆疊等多道工序。

“徐工生產電池了,而且還是裝備制造行業‘自己的電池’。”公司副總經理邵杏國介紹,去年公司已率先研發出一款工程機械專用動力電池包。今年6月量產線投產后,有望每15分鐘下線一臺,不僅實現了企業自主動力電池從無到有的突破、保障了新能源產品核心零部件供應安全,還將拓展新的業務增長板塊。

為什么要生產“自己的電池”?“這源于集團的新能源戰略。”邵杏國說,2019年集團設立新能源研究所,后來升格為研究院,徐工部署了從光伏、儲能到新能源車輛,再到電芯和充換電站的整套解決方案,新能源電池就是綠色供應鏈的重要一環。

在產線上的堆疊環節,裝配機器人揮舞著機械手,在電芯與電芯中間插入隔熱材料。工程機械的復雜工況對電池提出“高安全性、耐高低溫、抗沖擊”等特殊要求,徐工對重點技術路線進行攻關,通過動力電池包技術創新提升新能源主機競爭力。

在徐工智能化裝載機制造基地,穿著“青山綠”外衣的裝載機奔跑在測試場上。打開車輛背部的動力系統,露出安裝的電池包,徐工鏟運機械事業部總經理助理、裝載機械研究院院長郭文明介紹:“裝上‘專用電池’后,每臺新能源裝載機按每年工作3300小時算,可節約燃油42噸,減少36噸碳排放。”

徐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東升說,為助力實現“雙碳”目標,集團在行業內率先發布碳達峰碳中和行動規劃綱要,開展產業鏈碳排放管控體系建設,開發數字化碳排放管控平臺,形成工程機械產業鏈一攬子降碳減污解決方案。2023年,集團碳排放強度相比2020年降低近15%,減少能源使用成本近3000萬元。

(責編:黃竹巖、張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