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調研
江蘇沭陽:"打工大縣"蝶變"樂業沃土"
深入基層,深耕調研,把鏡頭對準改革發展的生動實踐,在田間車間感受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感。人民網江蘇特推出“深耕調研”專欄,本期我們的調研組走進“江蘇人口第一縣”沭陽。近年來,當地聚力花木電商、圖書交易等就業吸納強、創富效果好的產業,推動產業、創業、就業“三業聯動”,這個曾經的勞動力輸出大縣累計已有28萬人返鄉創業就業。從“打工大縣”到“樂業沃土”,它做對了什么?
朝陽東升,桑墟鎮條河村2萬多畝榆葉梅繁花似海。村民任玉在種植基地挖苗裝車,每天收入可觀。她和丈夫從蘇南返鄉就業已有兩年。
中午時分,高墟鎮一家板材企業,老板葛志金邊吃午飯邊琢磨招工的事兒。他三年前回家接手父輩的板材廠后生產提檔升級,去年實現開票銷售1.45億元。
華燈初上,沭陽國際圖書城里,章順波坐在鏡頭前直播銷售少兒讀物。他早在1999年就辭去南京的工作回到家鄉,從書店打工到開店創業,事業愈發紅火。
這是人民網在江蘇沭陽縣隨意采擷的一組場景。它們不僅是當地特色產業活力迸發的縮影,也是沭陽人競相返鄉就業創業的注腳。
沭陽縣人口196萬多,2023年實現GDP1411.67億元,是江蘇人口第一縣、蘇北經濟第一縣,也是曾經的勞動力輸出大縣。從高峰期45萬人外出打工,到如今返鄉就業創業總人數超過28萬人,這個蘇北大縣堅持做了什么,使得當地人紛紛從“雁南飛”轉向“鳳還巢”?
沭陽縣桑墟鎮榆葉梅基地,工人正在裝車發貨。胡夢倩攝
百業興旺,厚植產業吸附力
沭水之陽,花木之鄉。
沭陽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這里栽植花木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唐代,但沭陽花木真正作為產業發展壯大,還是1990年代才開始的事。
彼時,為改變經濟落后面貌,沭陽提出“花木興縣”戰略,開始圍繞城市綠化市場需求擴大種植規模。當地退休干部沈士舉回憶,沭陽“花木經濟”的起步階段黨員干部帶頭發揮了重要作用,群眾看到前景后開始跟進,直至在全縣鋪開。
進入互聯網時代,花木銷售已從過去的“喇叭喊”,發展到世紀初的“網店賣”,再到當下的“直播帶”。
觸網,讓沭陽花木的創業門檻變得更低。7歲那年的一場車禍,讓“90后”李敏失去了左臂。大學畢業后,她回到家鄉做起花木電商。2017年,李敏被選拔為新河鎮雙蕩村黨支部副書記。在她的帶動下,村里的花木電商由原來200戶翻了一番,全村形成了“家家有項目,戶戶有網店,人人有錢賺”的創業氛圍。
直播拍賣,如今是沭陽花木銷售的新形態,臺下每每坐滿了花木主播。“5000元第3次,成交!”扎下鎮藝森園盆景造型基地,拍賣師一錘定音,一盆剛上架的五葉松盆景瞬間被“秒殺”。這件盆景已生長20多年,“半路出家”的盆景師張師傅為它定型。老張在杭州干了15年數控,2021年返鄉后才學了這門手藝。“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開始念家了,何況家鄉發展得這么好。”他說。
數據顯示,沭陽花木種植面積達60萬畝,去年花木銷售額突破300億元,全縣有35萬人耕耘在這條產業鏈上,花木直播銷售額占到全國的1/3。值得一提的是,當地花木生產核心區70%以上的大學畢業生選擇返鄉創業。
就在沭陽發力花木產業的同時,另一個產業也在萌芽。
高金柱那時正值而立當打之年,果斷跑起圖書銷售。經歷類似的還有徐學剛,1995年高中畢業后到揚州打工,隨后也跟風干起這門生意。
作為沭陽縣最早一批從事圖書中介業務的人,高金柱和徐學剛都已年過五十,各自事業成功。他們也沒有料到,當年走過的路竟成了沭陽人發家致富的另一條“金光大道”。
與高金柱的綜合性書店不同,章順波走了一條細分路線——主營中小學生課外讀物。“素質教育讓課外讀物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談吐中,章順波顯示出“二代書商”的視野,線下門店銷售之外,他把更多精力用在線上直播賣書上。
“我是2007年在家鄉政策指導下返鄉創業的,高峰期每天發貨幾萬單,年銷售額超3000萬元。”沭陽圖書協會會長張榮華介紹,目前該縣圖書銷售額約20億元,從事出版物經營的公司有8000多戶,他們經銷著全國80%出版社的圖書,沭陽也成了全國規模最大的圖書集散地之一。
除了花木和圖書,木材加工也是沭陽具有較強就業吸附力的傳統支柱產業。據了解,該縣現有綠色家居企業1265家,年產值超460億元,從業人員約30萬人。
沭陽國際圖書城內景。丁華明攝
歸雁工程,營造環境強磁場
抓住產業振興這個牛鼻子,持續實施“歸雁工程”,擦亮“樂業沭陽”招牌,沭陽找到了一條人與產業“雙向奔赴”進而助推縣域經濟發展的路子。
在沭陽,一度長期設有勞務輸出辦公室,現在已被返鄉興業辦公室替代。“在沒有產業支撐的年代,沭陽人只能外出打工,賺錢回來到家鄉花。”當地學者楊鶴高對沭陽人的創業史有多年研究,他認為,沭陽人外出闖蕩,掙了票子,換了腦子,闖了路子,積累了發展二三產業必需的資本、技術和信息,為返鄉興業夯實了基礎。
時至當下,潛在返鄉人員從哪里去找,又如何做好引才對接服務?
當地發現,省會南京、蘇南園區、高等院校等是沭陽縣在外人員較為集中的地方。為此,沭陽一方面在外地設立返鄉創業聯絡站;一方面在本地構建起“縣里有創業就業服務中心、鄉鎮有創業就業服務站、村里有創業就業聯絡點”的服務網絡,為創業者提供“一站式”幫辦服務。
在高墟鎮,人民網看到的一摞小冊子上記錄著鎮轄各村每位在外人員的情況,包括年齡、現工作(就讀)地、家中情況、聯系方式等。按照“全員登記、一人一表、一村一冊”原則,沭陽縣各鄉鎮都已完成這樣的“外出人員信息冊”編制,由專職人員定期跟進、動態更新,成為按圖索驥的“數據庫”。
一封主題為“花漾沭陽·創業天堂”的公開信,去年下半年在沭陽外出人員微信群、朋友圈里流傳,介紹了沭陽的產業優勢、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列舉了項目招商重點、企業崗位需求信息等。龍年春節前,這封信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楊自和去年從濟南一所高校畢業后回到家鄉沭陽,入職一家干花加工企業。年底,他領到1800元一次性就業補貼。《沭陽縣鼓勵返鄉創業就業若干措施》,為他帶來了這項就業福利。
這份2022年出臺的文件,對包括初次就業補貼、返鄉創業貸款優惠、企業吸納就業獎勵、開展職業培訓補貼、返鄉創業購房補貼、建設創業園區獎補等,都做出了規定。
2023年,沭陽縣發放各類就業創業補貼約7000萬元,提供富民創業擔保貸款、蘇崗貸等金融支持7.5億元。這一年,該縣實現返鄉就業創業1.75萬人,其中新引進高層次人才84名,引進各類人才5565人;吸引51名“沭商”返鄉創新創業,協議投資額100多億元。
招才更要留才,政策“組合拳”同樣配套齊全:打造創新創業發展載體,讓意向創業者 “拎包入住”,現已建成各級各類返鄉創業園30個;就業創業登記、開辦企業、員工招聘等政務服務“一件事一次辦”,連續3年入選“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集職業培訓、技能評價、求職推薦于一體的“技能銀行”正在探索中發展,用工企業下訂單、培訓機構出菜單、勞動者點單、政府買單的“四單”培訓模式逐漸起效。
“家鄉完善的產業體系和有溫度的營商環境深深吸引了我,政府的幫辦服務高效熱情,堅定了我回鄉創業的決心。”葛志偉2004年從同濟大學畢業后在外打拼,今年是回來創業的第7個年頭。如今,他創辦的江蘇通強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年銷售額已達3億多元,用工300余人。
2020年12月,國家發改委在貴州召開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工作現場會;一年后,國家發改委召開2021年度全國發改就業系統工作暨返鄉入鄉創業視頻會議,沭陽縣先后兩次作典型交流發言。如今,創業天堂、聚才磁場和樂業沃土,已成為沭陽的地域標簽。
沭陽縣扎下鎮藝森園直播中心,電商主播在競價銷售花木盆景。人民網 黃啟源攝
賦能城鄉,縣域發展活力足
“干脆就不出去打工了,家門口工作兩個人年收入也近20萬,不比在外掙的少。”2022年在家過完春節,任玉夫婦決定留下。
兩口子趁著工閑重新種起家里的責任田,還翻新了房屋,昔日撂荒的地里長出綠油油的麥苗,一度沉寂的小院又有了歡聲笑語,他們的兩個孩子也不再做留守兒童。
傍晚時分,沭陽城區標志性建筑青少年廣場,男女老幼,唱唱跳跳,人頭攢動。
就連鎮上的人氣也不遜色。“我們十里老街一到晚上燈火通明,飯店開張到凌晨,超市24小時營業。”桑墟鎮工業辦負責人樊冬生說,“縣里發力的是返鄉就業創業,捧紅的是消費,帶火的是縣域經濟。”
實踐證明,只有產業興旺、人口集聚,才能不斷為縣域經濟和鄉村振興持續進行活力賦能。過去多年,我國以大城市為主的城市化使得大量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也使得部分農村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人口不足、動力不足的問題。
隨著中辦、國辦兩年前印發《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縣城城鎮化日益受到重視。據了解,沭陽縣城建成區面積達85平方公里、集聚人口約70萬人,是全國建成區面積最大、集中居住人口最多的縣城,也是蘇北地區唯一納入Ⅱ型大城市培育的縣份。
“產業興,創業就業才能旺,城鄉發展才更協調。”在沈士舉看來,沭陽縣解放思想、敢想敢干,政府立足資源稟賦超前謀劃,優先發展投入少、見效快、門檻低,可落地執行性強和就業帶動能力強的產業,配套一系列鼓勵政策,大大激發了在外務工、經商人員報效桑梓、創業家鄉的熱情,由此帶來“群鳳還巢”的可喜局面。
沭陽縣委書記彭偉更為看重的是,當地積多年之功形成的創業文化。他認為,這是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沭陽人內心普遍存在奔向富裕和幸福的渴望,不甘現狀,務實進取,又吃苦耐勞,溶在血脈里的發展意愿是當前‘返鄉潮’的精神文化內生動力”。
“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彰顯創業特色,充分發揮縣城引擎作用,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增強縣城產業支撐能力,為市場主體提供更多創新創業機會,努力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講好沭陽故事。”彭偉說。
江蘇省社科院社會政策所所長、江蘇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春龍說,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未來將有越來越多人選擇回鄉村發展,面對這種“反向虹吸”的苗頭、趨勢,縣域需要以承接產業轉移的工作智慧和力度來承接人口轉移,積極打造有助于他們實現夢想的產業環境、政務環境和社會環境,在此過程中“沭陽經驗”可資借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