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a级毛片出奶水a,人妻少妇中文字乱码,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播放,日韩精品亚洲一区在线综合

人民網
人民網>>社會

為基層減負 江蘇各地聚焦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

2024年05月27日07:12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從壓減出具證明事項到整治“文山會海”,從為微信群、政務APP“瘦身”到嚴禁加碼考核……近年來,按照黨中央部署要求,我省各地聚焦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這一突出問題,持續深化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減負效果如何?連日來,記者深入全省多個社區,和一線的社區工作者面對面,聽他們談減負的獲得感與新期盼。

  萬能章“瘦身”,“指尖”負擔也少了

  走進高郵市琵琶社區辦事大廳,左手邊醒目地展示著高郵市村(社區)級代辦服務事項目錄(55項),以及明確保留和取消的項目清單。其中,取消的村(社區)蓋章證明和協助事項有59項,包括非獨生子女證明、健在證明、殘疾人情況證明、地址變更證明等。

  “現在需要社區蓋章的事項少了一大半。”在社區工作22年,高郵市琵琶社區黨支部書記伊廣美見證了“社區萬能章”從繁至簡的“瘦身”全過程。接受記者采訪前,她剛剛為一戶居民的父女關系證明蓋了章。實際上,減負后親屬關系證明大多不需要社區蓋章。“這戶情況特殊,父親戶籍在泰興,社區要是不管,居民就得跑到泰興的派出所,我們比較了解情況,也就幫忙蓋了。”伊廣美解釋道。

  “證明我爸是我爸”“證明我還活著”……曾經,一些部門把社區當成“證明大本營”,遇到難辦的事,就讓居民先到社區開證明。2020年,民政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改進和規范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出具證明工作的指導意見》,部署開展“社區萬能章”治理專項行動。隨著專項行動的深入推進,“社區萬能章”也在悄然“瘦身”。以高郵為例,目前保留的村(社區)蓋章證明事項清單僅有10個事項。

  “文山會海”也曾是困擾社區的“老大難”問題。過去,南京市鼓樓區一名社區書記被同事戲稱為“會長”——絕大多數會議都要求社區書記參加,最多時周一到周五上午下午全是會,“社區電話不停地打過來,一堆事急等著要做,你說哪里坐得住?”如今,他需要參加的會少了一大半,條線上的工作會議基本只需負責的社工去。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形式主義從“辦公桌”走向“指尖”。記者采訪發現,社區干部反映“指尖上的負擔”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兩多”:一是網絡工作群多,二是工作應用軟件多。

  南京一名社區書記告訴記者,最多時,自己的手機安裝了39個工作APP。當老百姓來社區辦事時,社區工作人員不是先聽訴求,而是先低頭打開手機APP:“需要調解是吧,等一下,我先手機錄一下,你帶沒帶身份證,先給我拍個照錄一下……”每天打卡簽到、上傳圖片視頻,完不成還面臨考核扣分,也曾讓這位社區書記和同事們苦不堪言,比如,上門走訪先拍個老百姓家的門頭,巡河要先拍照,每天檢查垃圾分類還得先在垃圾分類點上拍一張……“現在‘打卡’檢查基本沒了,工作APP減少了2/3。”

  “新煩惱”接踵而至

  在南京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詹國輝看來,無論是精簡會議還是減少工作APP,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實質仍然是在問題表象和負擔存量上做文章。一旦出現新任務、新情況,依舊會被變著花樣下派到社區。

  以公章為例,清單之外的事項有時仍然“非蓋不可”。伊廣美遇到最多的就是房產繼承問題。不少居民手持戶口簿、死亡證明等證件,希望社區出具房子歸屬及子女情況的證明。“因為公證處只認社區公章,不認證件,但是直系親屬有哪些?是不是有抱養?我們也搞不清楚,萬一蓋錯了,板子還要打在我們身上。”群眾有需求不能不管,社區在“被迫”蓋章時,不得不附加“自保條款”——所有材料均由居民本人提供,日后若產生相關矛盾與社區無關。

  不少社區工作人員反映,這兩年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居民為了安裝充電樁頻繁找社區蓋章。“一個月少說也得有四五起,但我們也很為難。”高郵市文游臺社區黨支部書記朱永梅坦言,由于權責不清晰,蓋章就意味著社區要承擔建充電樁可能帶來的安全隱患和鄰里糾紛,而不蓋章則可能面臨居民的不滿甚至投訴。

  社區不敢蓋,群眾等不起。因為不蓋章被投訴,對朱永梅來說是再常見不過的一件事,“最多一個月有10多件”。“都是哪些章?這個章到底該不該蓋?你們能不能蓋?”面對記者的詢問,朱永梅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哪有該不該,社區是面對群眾的一線,只有托底的‘能’。”

  某些職能部門派發的任務考核,也讓不少社區工作者頭疼不已。每周,社區網格員馬雪需要到網格內10家餐飲店檢查食品安全。“但我們的確沒有專業知識,只能簡單看一下食品的生產日期、查查有沒有健康證。”

  按照考核要求,這種象征性的檢查還得“出實效”,即每季度必須找出一個問題。“沒辦法,找不到也得硬找。”一些社區網格員逐漸摸索出一套應對方法:先看看健康證明是否過期、灶具有沒有擺放無關雜物,再從垃圾桶擺放位置、消毒設施是否完備等方面“挑刺”,“過陣子,再去拍張收拾干凈的照片上傳,這就算整改完成了。”

  類似的“硬性考核”任務,還有不少。比如,上級嚴格規定走訪入戶的數量要求,一些社區網格員為交差不得不進行“擺拍”;文化服務活動每年參與人次不得少于幾十萬人次,社區即使天天搞活動,可能也達不到要求;社區圖書借閱人次要超過幾萬人次,為達標只能拿著機器對著書反復刷……讓他們感到壓力最大的,是與條線任務相伴的各種責任。蘇南一名社區書記苦笑著說,由于壓力大,自己的睡眠質量越來越差。

  這名社區書記發現了一個規律:一旦一個部門向社區“伸手”,緊接著就是制度、考核、評比等一股腦地涌進社區,屬地責任最后逐漸變成了無限責任。“你會發現,凡是不涉及責任的負擔都減了,但是涉及責任的,減得并不理想。”

  讓權責統一、各負其責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于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的意見》在“深化減負增效”部分明確提出,建立健全社區工作事項準入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規范社區組織的工作事務、機制牌子和證明事項。從重拳整治到建立健全相關機制,減負政策正在逐步深入、走深走實。

  “我們社區工作者在組織、上級、社會群體交往中形成了很多角色,既要當好群眾的服務員、社區的管理員,也要當好上傳下達的聯絡員,甚至是政策在基層落地的具體執行者等,在多個角色頻繁切換、多頭兼顧,很容易導致權責邊界模糊、職責不清。”詹國輝分析,導致“小馬拉大車”、社區“角色超載”的因素有很多,但角色定位不清晰是主因。當務之急,是要理順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劃定社區的職責邊界,充分激發、挖掘社區在提供公共服務和進行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特別要凸顯社區在預防與化解社會矛盾中的價值。

  當下,如何管住上級黨政部門伸向社區的“手”?在詹國輝看來,除了不斷優化減負清單,建立科學有效的監督機制和嚴格管用的責任追究機制,是有效規范各級政府及黨政干部行為,防止“層層加碼”現象蔓延的主要手段。

  “如果職能部門擔當作為不夠,把該承擔的任務向社區派發,這就是典型的作風問題。”高郵市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相關同志介紹,2021年以來,該市紀委監委就牽頭開展基層減負“六多”“四重”問題等專項治理,“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基層減負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容易反彈反復,必須持之以恒抓整改、抓落實。”(陳珺璐 顧敏)

(責編:黃竹巖、張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