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姜堰籍院士李德仁擦亮中國“天眼”:人不能虛度一生 要為國為家作貢獻
2024年5月13日在武漢大學拍攝的李德仁 新華社 發
誰是李德仁
在我國遙感衛星核心元器件受限、軟件受控的條件下,他帶領團隊攻克衛星遙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測圖核心技術,使國產衛星影像自主定位精度達到國際同類領先水平。
他創立了誤差可區分性理論和粗差探測方法,解決測量數據系統誤差、粗差和偶然誤差的可區分性這一測量學界百年難題。
6月24日上午,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北京揭曉,李德仁院士獲得中國科技界崇高榮譽。李德仁院士是我國測繪、遙感專業方面的“泰山北斗”,作為土生土長的泰州姜堰溱潼人,李德仁院士還心系家鄉的發展。在今年4月召開的姜堰發展大會期間,他以鄉賢的身份回到家鄉。
5年前,他與夫人朱宜萱教授一同回家,為其在姜堰建立的院士工作站揭牌。活動期間,李德仁院士接受了揚子晚報記者的專訪。“人不能虛度一生,要為國為家作點貢獻。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都要自信自尊,正如一塊白布,可以做頂帽子給別人戴頭上,也可以做塊墊子讓人坐在身下……”
39歲當研究生,兩年讀完博士
在姜堰溱潼古鎮,有座古色古香的舊居,游人到此會聽到導游講這樣一句話:古有三科兩狀元,今有一門三院士。“一門三院士”指的就是李德仁和李德毅,以及他們的堂弟李德群。
李德仁的成長之路,并不平坦。他曾在石家莊水泥制品廠做工人,1978年國家恢復研究生招生工作,他成了王之卓教授的研究生。這一年,他已經39歲。
1982年,他前往聯邦德國深造。留學期間,李德仁僅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博士論文,他創立的誤差可區分性理論解決了測量學的百年難題,并獲得了斯圖加特大學歷史上最高的論文得分,至今無人超越。
隨著在學術界的名聲逐漸顯露,多家國外科研機構向他伸出了“橄欖枝”。在極為優厚的待遇面前,李德仁毅然選擇了回到祖國,“中國人要為自己的國家干活。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是有國界的。”
李德仁表示,人不能虛度一生,不管逆境也好順境也好,都要自信自尊。一塊白布,可以做頂帽子給別人戴頭上,也可以做塊墊子讓人坐在身下。天生我材必有用,順境時做“帽子”,逆境時做“墊子”,不能自我放棄。
正在打造“東方慧眼星座”
2010年,經國務院批準,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全面啟動實施。李德仁作為高分專項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和專項副總師,領導參與了該專項的頂層設計。
李德仁說,遙感衛星通俗地講就是給衛星裝上了看地球的眼睛,它可以從太空看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看得越清晰,獲得的可用信息就越多。從2013年4月首顆“高分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到今天,高分專項已成功發射14顆衛星。
李德仁表示,做了10年,他們把中國的光學遙感的分辨率提高到0.5米。李德仁說,他和科研團隊計劃在未來打造一個擁有252顆衛星的“東方慧眼”智能遙感“星座”,希望到2030年,讓全球更多的人享受中國衛星帶來的優質服務。
搶座位“搶”來美滿姻緣
今年4月5日,2024“康養名城 活力姜堰”創新發展大會召開,李德仁院士以鄉賢的身份參加了大會,“我作為從小在溱潼長大的姜堰人,對家鄉的發展感到由衷高興。”在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專訪時,李德仁說得最多的,就是一個人要用自己的本領為國家多做事。
2019年,李德仁院士回到家鄉給院士工作站揭牌,還被邀參加報告文學集《姜堰院士》首發儀式。在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采訪時,李德仁院士表示,“政府為我們出書,我們很高興,但感覺受不起。希望政府能把更多的筆墨,集中到最基層的勞動者身上,因為真正的英雄在民間。”
采訪中,他還回憶了他與夫人朱宜萱教授的戀愛經歷。當年,他和朱宜萱是同班同學。朱宜萱的父親朱裕壁教授是湖北醫學院的創始人,當時李德仁院士是班上的學習委員,常幫朱宜萱在圖書館“搶位子”。一開始朱宜萱并不同意,后來父母認為李德仁院士愛學習、品行好,率先認可了他。(王國柱)
來源:揚子晚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