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校多個“新”專業迎首批畢業生 四年前“嘗鮮”的他們如今怎么樣?
“目前智能制造領域人才緊缺,我們在就業市場上還挺‘吃香’,普遍薪資都不錯。”鹽城工學院的應屆畢業生徐俊杰說,4年前選擇當年新開設的智能裝備與系統專業無異于一場深思熟慮后的“押寶”,畢業時,自己感覺“贏”了。
每年,高校的本科專業都會進行動態調整和優化,新專業、熱門專業不斷涌現。眼下正是高考志愿填報進行時,很多考生和家長正糾結于如何選擇。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近日采訪了4年前一批勇于“嘗鮮”新專業的本科生,了解他們的學習、深造和就業故事。
高精尖又接地氣!更多高分生源正在聚集
2020年初,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不少“智能+”新專業亮相,比如智能感知工程、智能材料與結構、智能裝備與系統、虛擬現實技術、智能無人系統技術等。這些專業也在當年9月就迎來了首批本科生。
“‘智能’‘感知’這兩個詞深深吸引了我。我們的主干課程不僅涵蓋了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還有智慧醫療、智慧機器人、智慧交通3個研究方向。與數字經濟和社會需求聯系十分緊密,這也是我最終進入這個專業的原因之一。”東南大學智能感知工程專業首批畢業生李明雨告訴記者。
“我們熟知的智能家居、無人駕駛、智慧城市等,其智能化、物聯化操控的背后都需要大量傳感器來支撐。而如何能將底層感知和數據有效融合,進而形成軟硬件相結合的智能化?這類復合型人才正是社會所急缺的。”東南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劉澄玉介紹,該校智能感知工程專業首批招收一個班共30人,沒想到感興趣的學生特別多,于是第二年又增設了一個班級。
同樣以“智能”打頭吸引大批學生關注的,還有鹽城工學院的智能裝備與系統專業。作為應用類高校,這所學校的培養目標更偏向能夠解決問題的工程師。“過去的四年里,智能裝備與系統專業省內錄取最低分數逐年提高,更多高分生源正在向這一專業聚集。”鹽城工學院電氣工程學院智能裝備與系統專業系主任蔣善超說。
“我們在申報新專業前已經對鹽城企業進行了摸底調查。當時,盡管鹽城已經有6個新能源裝備產業園區,但是智能裝備系統方面人才普遍短缺,高層次人才尤其短缺。”蔣善超表示,為了與當地產業有更高的契合度,該校智能裝備與系統專業的課程設置中除了智能感知技術、通信及網絡技術等,還涉及新能源、風光電、低碳產業等。學科融合更緊密,人才培養更接地氣。
個性化培養方式,就業深造“兩不愁”
讓徐俊杰最難忘的,是第一次走進現代化智能車間的場景。“那個時候在課本上的學習和視頻教學,都不及真正走進車間和工廠看到的那一幕,和以前對工廠的想象完全不同。”
“每學年我們都會組織學生到江蘇金風科技有限公司、江蘇中車電機有限公司等新能源行業龍頭企業進行生產實習。”蔣善超表示,學校鼓勵同學們在校外進行畢業設計,也真正希望畢業生能夠走進企業,留在企業。
在大四進行畢業設計時,已經提前被常州一家五百強企業“預定”的徐俊杰選擇了課外的畢業設計,而他也同時擁有了兩位分別來自企業和學校的畢設導師。在徐俊杰看來,自己的畢業設計相比較校內的同學比,會考慮更多終端解決方案。“我是一邊實習一邊準備畢業設計,從選題到解決方案設想都來源于我的實習企業,因此我最終交出的畢業設計更有針對性,考慮的問題也更多。”
據統計,鹽城工學院智能裝備與系統專業首批畢業生共有62名學生,其中45人選擇直接就業,前往企業工作。
去年,在指導老師朱利豐、宋愛國的帶領下,李明雨和學院另外7位同學參報的“力感智能月面輕巧型采樣裝置”項目,獲得了第十八屆“挑戰杯”主賽道全國特等獎。能在高手如云的“挑戰杯”比賽中“殺出重圍”,李明雨最想感謝的就是學院為智能感知工程專業學生量身打造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
“在這個項目中我負責的是裝置最核心的部分——月壤采樣器的原型建模和結構設計。備賽中,既要做軟件仿真,同時也要做硬件的迭代和加工,而這恰恰也是我們專業學生所擅長的。”李明雨舉例,比如《智能傳感器技術》這門專業課與前沿技術聯系緊密,老師在課上介紹了光學式觸覺傳感器等新型傳感器,開拓了大家的視野。為了更好地鞏固所學,這門課程還在暑期學校里專門開設了配套實驗課。“課上所學的這些新技術,不少被應用到我們的這個項目當中,這讓大家都很有成就感。”
“儀器專業人才培養中最需要聚焦的是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不光要懂傳感,還要懂通信,懂數據分析,這是一個系統連貫的過程。因此,我們更傾向于系統性的實驗引導和設計教學,以社會需求為引,培養學生自主開發智能儀器的能力。”劉澄玉表示,智能感知工程專業是“AI+”復合專業,學生學到的知識復合型強,知識跨度廣,因此學院鼓勵學生繼續深造,本碩貫通培養儀器學科高端領軍人才。據悉,該專業首批招生的學生中繼續深造的同學比例超過90%。
注重興趣與規劃,適合自己的專業才是最好的
近年來,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帶來持續高漲的數字人才需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的數字人才也越發緊俏。過去4—5年里,國內高校新增數量較多的專業,絕大多數都與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電路、數據安全等數字領域直接相關。
著眼省內,南京大學今年新增智能系統集成實驗班和大數據與傳播實驗班兩個雙學位班招生項目,東南大學新增未來機器人專業和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專業兩個本科專業,江南大學今年不僅在位于江陰的俠客灣校區一次性“上新”集成電路、智能制造等多個學院,還推出了合成生物學、電子封裝技術、智能制造工程3個新工科專業……
“學生在填報專業的時候,要保持對新專業的敏感度,很多新開設的專業代表著未來國家人才需求的風向標。”江南大學本科招生辦公室副主任兼教務處副處長戴云以學校今年新開設的電子封裝技術專業為例,“先進的封裝技術能夠進一步提升芯片性能,是國內半導體企業突破技術壁壘的重要途徑,也是新型交叉學科。依托無錫集成電路產業優勢,未來這個專業的畢業生將有著廣闊的就業前景。”
“但學生在進行專業選擇時,也不能一味追‘熱’追‘新’,還要冷靜思考專業是否適合自己。”南京工業大學教務處處長兼招生辦公室主任陸春華表示,選擇某個專業與否一定是建立在對這個專業有著較好認知的基礎之上,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專業。(謝詩涵 葉真)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