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戲曲藝術傳承發展的昆山實踐與啟示
中華戲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百戲之祖”昆曲發源地的昆山,自2018年開始,昆山市“以昆曲普及帶動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全面提升”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范項目創建名單,連續五屆承辦戲曲百戲(昆山)盛典,扛起在傳承弘揚中華戲曲文化上探索新經驗的責任擔當。戲曲百戲(昆山)盛典活動的成功舉辦,已成為全國戲曲保護、傳承和弘揚的重要活動品牌和鮮明文化標識,為全國348個劇種搭建了獨一無二的大舞臺,從劇種賡續發展、劇目打造、人才培養、文旅融合、傳播推廣等方向,多層次、全方面探索戲曲在新時代守正創新的新路徑、新方法、新模式,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樣本。
緣起:
戲曲藝術傳承發展的昆山擔當
中國戲曲傳承著中華文化基因、彰顯著東方美學風范,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但一段時間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娛樂生活方式悄然發生改變,中國戲曲藝術發展面臨多重困境。戲曲人才流失,傳統劇目逐年減少,新創劇目質量堪憂,要讓各個劇種健康發展,需要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努力。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江蘇“有能力也有責任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定位,強調要“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特別是在蘇州考察時對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提出了“不僅要在物質形式上傳承好,更要在心里傳承好”等重要指示,為我們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600年前,昆曲從昆山走出,流布四方,幾乎滋養了全國所有劇種,被譽為“百戲之祖”。在新時代,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如何傳承賡續?連續多年位列全國百強縣榜首的昆山,自覺扛起弘揚傳統戲曲文化的歷史擔當,持續擦亮昆曲文化金名片,先后獲得“中國昆劇藝術促進獎”“中國民間藝術昆曲之鄉”榮譽。
從2018年開始,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的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在昆山連續舉辦五年。讓全國348個劇種與木偶劇、皮影戲兩種戲劇形態實現“大團圓”。這是我國戲曲藝術界的盛事,掀起了觀看戲曲演出、探討戲曲傳承、關注戲曲發展的熱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成為全國戲曲傳承發展的重要活動品牌和鮮明文化標識。
做法:
好戲連臺美美與共促進戲曲繁榮
頂層設計,形成“轉角都是戲”的濃厚氛圍
“大美昆曲,大好昆山”,這是昆山的城市口號,更是行動綱要。近年來,昆山形成共識,始終堅持高位統籌,把昆曲傳承弘揚作為全市宣傳文化工作的首要任務,推進昆曲藝術與城鄉經濟、江南文脈、旅游、城市風貌協調發展,形成了多部門協同、多產業融合、城鄉一體發展的昆曲保護工作機制。
制度保障方面
昆山在較高質量完成2018年制定的昆山昆曲發展五年規劃基礎上,2023年又制定出臺《昆山市昆曲品牌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明確6大工程18項重點任務。2024年又出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加快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市行動方案》,推進“戲曲文化名城建設工程”,讓昆山真正成為“戲曲人之家”。
資金扶持方面
2018年以來,昆山市級財政累計安排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6.5億元,其中1.77億元專門用于昆曲保護傳承;建立昆曲發展基金會,從理論研究創作、人才扶持、藝術普及、開展對外交流等維度助推昆曲傳承發展。
文化場館方面
昆山建成覆蓋城鄉的昆曲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建有昆山文化藝術中心大劇場、昆山梁辰魚昆曲劇場。現有28家“昆曲小劇場”,建成戲曲百戲博物館,形成一批昆曲展示體驗場所。蘇州軌交11號線沿線周邊有多家昆曲文化空間,在巴“昆曲小鎮”、千燈“昆曲特色區塊”、大漁灣、大西門、留暉公園等文旅街區、口袋公園植入眾多昆曲藝術特色元素,推出若干條昆曲主題旅游線路,全市建成了一批昆曲展示體驗場所,不斷豐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
人才傳承方面
戲曲是“角兒”的藝術,繁榮發展戲曲事業的關鍵在人。以昆山市一中心小學為代表的一批小學,自20世紀90年代起陸續設立“小昆班”,目前已達22家,累計培養昆曲學員5000余名,同時通過昆山當代昆劇院引入高端人才、發揮中青年“梅花獎”昆曲表演藝術家的傳承作用,定向委培一批戲曲人才,昆曲人才初步形成梯隊式、多層次成長格局。
品牌打造方面
昆山當代昆劇院圍繞“名團名劇名家”,著眼“出人出戲出精品”,傳承《牡丹亭》等昆劇大戲,創排《顧炎武》《西廂記》等昆劇大戲,打造“昆曲回家”“我們有戲”“良辰雅集”等品牌,累計服務群眾超200萬人次,成為江南文化和昆山城市的重要窗口.昆山連續舉辦9屆中國昆劇藝術節開幕式,連續十多年舉辦“重陽曲會”“秦峰曲會”,6個昆曲社團和5個昆曲工作室常年開展昆曲展示傳承活動。
百戲盛典,探索中華戲曲發展新格局
各方齊心協力,共襄百戲盛舉
在文化和旅游部、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等各級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悉心指導下,昆山積極擔當作為,銳意創新,用心用情全力做好戲曲百戲(昆山)盛典組織工作。從建立健全工作機制、高效對接準備工作、落實后勤安全保障、做好戲曲惠民服務、強化活動宣傳推廣等方面,保障活動圓滿舉辦。8個工作小組和1個工作專班,制定了詳細工作方案,以周密的統籌、細致的組織、優質的服務,高質量推進各項組織工作。
戲曲人才薈萃,展現戲曲之美
五年來,來昆山演出單位449家,演出大戲45臺,折子戲108臺,演出劇目519個,演職人員超過1.1萬人。從全國戲曲劇種院團大匯聚、大展示、大交流,到全國戲曲表演領軍人才培養對象入選人員優秀劇目邀請展演,從舉辦“天下第一團”表演英才傳習班,到全國戲曲演員會演。2023年開始舉辦全國戲曲演員會演,26人被授予“新時代中國戲劇(生行、旦行)領軍人才”。舉辦“全國戲曲表演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入選人員優秀劇目邀請展”,共有15位“文華表演獎”獲得者、44朵“梅花”齊聚昆山綻放光彩、競秀芬芳。其中開幕式和閉幕式的折子戲演出,老中青少共同參演,突顯戲曲藝術代有人才、薪火相傳。圓滿舉辦第二期“天下第一團”表演英才傳習班,從而順利實現為全國121個“天下第一團”培養“臺柱子”演員的目的。
觀眾熱情“追戲”,享受文化盛宴
百戲盛典推行惠民票價,組織了“我陪爸媽看百戲”“大小梅花同追夢”“聽鄉音敘鄉情”“網眼看百戲”等活動,吸引不同的人群觀看百戲、關注百戲。各省(市、自治區)均安排了文化和旅游廳分管領導帶隊前來觀摩。昆山組織道德模范、各級勞模、環衛工人、優秀黨員等先進典型、一線勞動者到場觀摩。“游昆山 看百戲”旅游線路吸引蘇州和上海的游客來昆山觀看百戲演出。來自成都的老夫妻倆多年在昆山連續看戲,還游覽江南古鎮、品嘗昆山美食。戲劇人物畫家錢新明先生創作了100多幅畫,捐贈給戲曲百戲博物館。五年來,現場觀眾近14萬人次,網絡直播觀眾近3億人次,新浪微博閱讀量超16億人次,抖音播放量超12億人次,百戲盛典已真正成為戲曲的盛會、百姓的節日。
創新探索“百戲+”,推進文旅深度融合
百戲盛典通過戲曲藝術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演出為核心,深度賦能戲曲文化流量破圈,讓更多年輕人熱愛傳統文化。舉辦“看百戲 游江蘇”戲曲之旅,推出昆曲故里嘉年華,啟動百戲巴士,融合海峽兩岸(昆山)中秋燈會、重陽曲會、咖啡戲劇周等文旅活動;“百戲+古鎮”走進旅游度假區;“百戲+科創”開展5G全息直播;“百戲+時尚”與服裝產業同臺融合;“百戲+鄉愁”在上海虹橋站舉辦百戲盛典主題展,歷經數載精心建設的戲曲百戲博物館開館,舉辦“意主形從”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戲劇展、“驚春誰似我”青春版《牡丹亭》巡演二十年主題展和“中國劇種大觀”專題展。推出以昆曲為主題的星巴克星禮卡等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系列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從一臺戲到一個文化生態,推進戲曲生活化,生活戲曲化,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宣傳多維發力,百戲獲贊“破圈”
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創新數字傳播渠道,利用“百戲+”模式,搭建百戲盛典“云端劇場”矩陣,多層次、多側面宣傳推廣活動和戲曲文化,積極探索海外媒體傳播渠道,讓更多年輕人熱愛傳統文化,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新華社、《光明日報》等媒體紛紛發聲報道。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新聞聯播》欄目、國際頻道《中國新聞》欄目先后播出新聞報道。《光明日報》頭版報道《江蘇:百戲“撒歡”樂昆山》。此外,越來越多的戲曲工作者、愛好者通過抖音、B站等短視頻平臺,分享自身對傳統戲曲的喜愛,充分展現中華戲曲藝術的勃勃生機和多彩氣象。
啟示:
自信自強促進文化創新發展
舉辦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從一開始只是個聽起來還有點瘋狂的想法,后來在昆山成了現實。昆山用五年時間打造的百戲盛典在發展路徑、發展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積極探索,不僅為中國戲曲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打開新路,同時也能為其他地區在各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借鑒和思考。
堅定文化自信,擦亮獨特的文化金名片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名片。包括京劇、昆曲和眾多優秀地方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它們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綻放著耀眼的光輝。以昆山為例,在眾多江南文化元素中,首先選取昆曲。這是一個艱難的遴選過程,現在形成了共識,圍繞昆曲做城市品牌、做城市形象更新。這是堅定文化自信,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動實踐。
百戲盛典凸顯了中國戲曲之美
中國戲曲是保存中華民族悠久傳統文化最純粹、最完整的藝術門類。來自不同地域的劇種拿出了自己的經典好戲匯聚昆山演出,既有大家較為熟知的經典傳統大戲,又有具有濃郁地域特色和生活氣息的小戲,還有展現新時代新氣象的新編現代戲,劇目豐富,精彩紛呈,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遞民族精神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特別是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展現演員獨特技藝的傳統戲,歷久彌新,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
百戲盛典促進了戲曲的傳承發展
戲曲百戲(昆山)盛典是全國戲曲普查數據的體現、說明和現實呈現。從劇種保護的角度來說,百戲盛典將不同的劇種集中展演,使得更多人重視戲曲劇種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大劇種流傳廣、表現力強,有著很強的藝術生命力;小劇種以及瀕臨消失的劇種,危機感強、流傳面窄,可能只是在民間艱難存活。這進一步促使戲曲工作者必須充分認識存在的生存危機,放下身段,賡續傳統,創新創造,才會有美好的未來。
梨園古韻,傳唱千載經典;星火之光,照耀戲韻中國。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新的文化使命。新的時代,我們將繼續深耕經典傳承、品牌傳播、梯隊培養,在培根鑄魂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展現新作為,把戲曲小舞臺,融入偉大新征程的大舞臺,唱響新時代的戲曲新聲。
作者系昆山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文化藝術科科長葉鳳
來源:文化月刊雜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