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a级毛片出奶水a,人妻少妇中文字乱码,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播放,日韩精品亚洲一区在线综合

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江蘇南北差距縮小,背后有什么秘密?

2024年10月14日07:1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曾幾何時,問起籍貫,蘇北人每每赧顏!

有這么一句話:“全國有個東西問題,江蘇有個南北問題。”一條長江橫貫,將江蘇分為南北兩個部分。蘇北,一度被貼上“貧窮落后”的標簽。

2002年的統計數字顯示:蘇南GDP是蘇北的2.6倍,人均GDP是蘇北的3.8倍。

然而,最新的統計數字,卻讓蘇北人揚眉吐氣:2024年上半年,宿遷以7.3%的GDP增速,一舉拿下長三角41市經濟增速冠軍;江蘇GDP增速前三的城市,悉數來自蘇北!

的確,今日蘇北,已經成為江蘇GDP的重要增長極!

從經濟數據全面落后于蘇南,到生產總值年均增速“跑贏”蘇南,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

何以南北分野?有無奈,有嘆惋,有不甘

“小時候待的地方,苦啊!”

說起當年的苦日子,東臺市時堰鎮雍莊村92歲老人殷鳳儀一聲嘆息接著一聲嘆息:“那會兒這里時不時發洪水,眼看著麥穗兒都黃了,一場洪水,莊稼顆粒無收!年年發洪水,年年吃不飽肚子……”

江蘇省的地形特點,是南高北低。蘇北地處淮河下游,地勢低平。1194年黃河奪淮入海后,這里水流壅塞,河湖縱橫。尤其是里下河洼地,宛若一片澤國。

百姓的生產生活,每每為水所困。洪澇,如同一道揮之不去的陰影,讓蘇北人民飽受磨難。

《救命!救命!救命!》——這是1931年江蘇水災義賑會在《申報》上刊出的緊急啟事。

里面寫道:“……里下河之興化、東臺、泰縣、鹽城、阜寧及沿運河之寶應諸縣,水深丈余,淺亦在七八尺,死亡數十萬眾,滔天大禍從古罕聞,好生諸公火速救命。”

“聽父輩說,那場洪災禍害了半年多。村里大部分人都逃去別處討生活了。”殷鳳儀告訴記者,“水退了,趕回來剛把家安起來,沒幾天,水又來了……”

除了洪澇災害,頻繁的戰亂,加劇了這塊土地的苦難。

處于南北連接要沖的蘇北,歷朝歷代是兵家必爭之地。秦末至新中國成立前,這一區域發生的征戰,大大小小有上千次之多!史料記載,僅“以水代兵”造成的河流決口,就有13次!

避戰和征兵,讓蘇北社會動蕩,人口流失,甚至出現“城空不居,百里無民”的狀況。

上述原因,為后來南北差距越拉越大,種下了根苗。

大運河的衰落,又在交通層面給了蘇北沉重一擊。

過去,蘇北的交通依賴運河。隨著漕運改海運、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航運日漸衰落……

交通不暢,談何發展?!

說到交通,南通人也是一肚子苦水:南通與上海,隔長江相望。可很長一段時間里,兩地“可望而不可即”。

南通市民楊逸舒告訴記者:“連座橋都沒有。南通,簡直成了‘難通’!”

蘇南因通達上海,順暢承接了上海的技術、人才和資金,較早踏上工業化軌道,實現了快速發展。而交通不便,影響了蘇北接受上海輻射帶動。

沒了帶動,前進步伐能不遲緩?

蘇北發展步履蹣跚,與單一的產業結構和重農輕商的傳統觀念大有關系。

“長期以來,蘇北產業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擺脫貧困的任務比較重。”江蘇省發改委區域經濟處副處長邊恩江表示。

交通不便,使蘇北人憚于遠涉,而圍著家門轉,商品意識難免淡漠。這在不少蘇北縣志中,都有記載。《淮安府志》載:“日用所需自蔬谷薪蒸外,皆仰給于異地。”由此,造成蘇北經濟內生動力不足。

“在計劃經濟時代,南北差距沒那么明顯。走向市場經濟后,跑得快的更快了,慢的也就更慢了,區域差距一下子就凸顯了出來。”江蘇省社科聯副主席劉西忠介紹。

眼瞅著差距越拉越大,蘇北人心中那個急喲……

回望追趕路:有努力,有曲折,有自省

新中國成立后,勤勞的蘇北人民與大自然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抗爭。

新中國剛滿一周歲,政務院就作出了《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1951年11月2日,全長168公里的蘇北灌溉總渠開工。與此同時,導沂整沭、佛子嶺水庫建設等工程也轟轟烈烈展開……

興修水利,讓“十年九災”不再是蘇北的標簽。蘇北大平原逐漸成為全國的重要糧倉。“水利興,水患除,淮河兩岸歌聲稠”“萬頃水田連郭秀,四時煙月映淮清”已成為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蘇北的真實寫照。

然而,與蘇南相比,蘇北還有相當的差距,1978年,蘇北的GDP只有蘇南的二分之一強。

1984年,江蘇省第七次黨代會啟動了對蘇北的幫扶工程。“沒有蘇北的小康,就沒有全省的小康;沒有蘇北的現代化,就沒有全省的現代化”成為全省共識。此后,一場以扶貧開發為主要任務的縣級南北幫促,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從“扶貧開發工作隊”到“鄉村振興工作隊”,江蘇的南北幫扶機制不斷完善,不斷加力。

1995年,江蘇首創“五方掛鉤”工作機制,省級機關、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國有企業、蘇南發達縣(市區),分別與蘇北12個貧困縣(區)掛鉤幫扶。2001年4月,幫扶機制進一步升級:蘇南5市與蘇北5市結上了“對子”。29年間,全省有34萬名黨員干部參與結對幫扶。

南北結對,“穩”了農業,也“火”了工業。

連排連片的廠房恢宏壯觀,滿載貨物的車輛往來穿梭,新建工地上機器轟鳴……蘇宿工業園區正分秒必爭、全力生產。

“這兒以前可是一大片蟬鳴蛙叫的田野!”園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崔廣全感慨。

2006年,共建園區成為南北結對幫扶的主要抓手,蘇宿工業園區應運而生。

“蘇州不僅帶來了產業、資金,也帶來了科技、人才。蘇宿工業園區,讓宿遷這座全省最年輕的城市,駛上了發展‘快車道’。”崔廣全向記者介紹道。

先升級、后轉移,杜絕落后產能到蘇北。在吳江泗陽工業園區,吳江盛虹集團投建的全球首條從瓶片到紡絲的再生纖維生產線,一年可回收利用300億只廢舊塑料瓶,生產再生纖維50萬噸,相當于減排120萬噸二氧化碳。而且泗陽工廠的科技含量和自動化程度,比總部企業高了一截,這讓盛虹廠員工羨慕不已。

無錫連云港工業園區、常州鹽城工業園區、寧淮智能制造產業園……更多蘇北城市,嘗到了共建園區的甜頭。

蘇北的步子越邁越大!但是,此時的蘇北人,卻對自己越來越苛刻,更多的是“刀刃向內”尋差距——

“十多年前,蘇北水運還主要靠內河支撐。拿蘇北運河為例,四分之一還是三級航道。三級航道什么概念?只能通行1000噸的船舶。此時的蘇南,絕大部分都是可通行5000噸船舶的一級航道,大宗貨船可從太平洋一路開進太倉港、常熟港。”東南大學交通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顧大松說。

走水路,慢;走陸路,也大費周章!

曾經,“蘇北一大怪,火車沒有汽車跑得快。”老家在連云港灌南縣的徐廣輝說:“沒通高鐵前,連云港到南京,開車只要4小時,火車卻要8小時!為啥?得從徐州、蚌埠繞!”

不夠通暢的,除了水路、陸路,恐怕還有“思路”。

“經濟發展水平只是差距的一方面,蘇南蘇北,更深層次的差距,在觀念上!”劉西忠指出。

淮安人劉峰至今還記得,20世紀90年代初剛到常州打工時,被這里的景象震驚了:“小廠子遍地都是,想找個閑人都難!而在我們那兒,大家仍守著一畝三分田。”

“慢了,起步慢了!20世紀80年代初,蘇南鄉鎮企業如火如荼,可直到2000年,蘇北才開始把重心放在工業上。遲了將近20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孫偉口氣里滿是惋惜。

蘇北一位干部透露:“這背后,實際上是發展觀念的落伍。那時候,等規劃、靠‘大樹’、要扶持,是不少縣市的常態。即使有了好政策,也常常因為‘等靠要’而變了形。有句俗語說得很形象:上面放,下面望,中間倒插‘頂門杠’。”

另一位蘇北干部說得更直白:“面對落后,有些同志喜歡做‘和稀泥’的瓦匠,做‘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木匠,就是不做‘硬碰硬’的鐵匠。”

因此,便讓許多干部耽于現狀。

畢業于中國礦業大學的陳玉軍說起20年前到徐州的第一印象:“礦和煤,是我在路牌上見到最多的字。”

這兩個字,既讓徐州喜,也讓徐州悲。徐州,因煤礦而興盛,也因資源枯竭而陷入困境。

徐州市賈汪區,最多的時候大小煤礦有226座,全區塌陷地面積高達13.23萬畝。

蘇北的資源型城市,轉型迫在眉睫!

哪里轉?

有的病急亂投醫。2009年前后,蘇北一些地方一股腦引進不少小化工等污染企業。某招商團甚至放出“豪言”:“我們蘇北地方大,環境好,不怕污染。”

可老百姓受不了了:“天爺呀!那氣味,熏得人眼睛脹、喉嚨疼、關門閉窗怕通風……”

奮力向上“游”,越“游”越有勁兒

這還是那個以礦和煤聞名的徐州嗎?

夏末的徐州潘安湖景區,入目皆綠,游人如織。這座曾被人詬病的臟兮兮“煤城”,如今成了“網紅城市”。

“我們搞起了‘全域旅游’,年旅游人數已突破1000萬人次。春天滑草、夏天戲水、秋天采摘、冬天滑雪,一年四季都有看頭!”賈汪區文體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姜華介紹。

市民朱雪寧翻看以前的老照片:“那年頭,運煤的小火車一來,飯菜上就落下一層灰。我們幾乎不穿白衣服——撐不了半天,領子就黑了!”

蘇北發展提速,與國家區域布局戰略不斷完善有關。2018年11月,長三角一體化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三省一市共繪“一幅圖”、共下“一盤棋”。憑海跨江的江蘇,是長三角重要一極。如果連省內這“一盤棋”都下不好,何談一體化?

一場彌合南北的攻堅戰,在全省展開。緊鑼密鼓,力度空前。蘇北各地,更是鉚足了勁兒。

“咱鹽城,可是長三角中心區城市群‘群員’!怎樣才能從跟跑到并跑、領跑?”鹽城在全市開展了“三比三找”活動——比發展思路、比發展質量、比發展后勁,找理念差距、找能力差距、找質效差距。

化壓力為動力、當追兵趕標兵,鹽城的干部一個個摩拳擦掌向前沖!

“向前沖”的,何止鹽城。突破“自我設限”的傳統思維、克服“甘居中游”的平庸心態,蘇北各地紛紛掀起“頭腦風暴”。

“準備在靖江建廠,3月26日簽訂國有土地出讓合同,4月7日就拿到了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江蘇巨鼎環保節能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包建明喜出望外,“聽說原先怎么著也得半年!”

這一輪的招商引資,蘇北人不再“撿到籃里都是菜”,產業選擇也在“升級迭代”。

江蘇最北部的縣級市——邳州,幾十年前,拿得出手的“名片”只有一張:“炒貨之鄉”,人稱“一把鏟子一口鍋,瓜子炒遍全中國”。

現在呢?挺立起百億級碳基新材料產業集群。但是,高能耗污染型企業想在這里落戶,沒門兒!“發展上去、污染下來”的愿景,不折不扣實現了。

“邳州的探索,打破了‘梯度推移’決定論。只要依靠創新驅動發展,完全可以培育新興產業,實現趕超發展。”江蘇省委黨校教授儲東濤認為。

觀念一變,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泓水,然而,效益卻不是那個效益。

發令槍響,一艘艘賽艇如離弦之箭在水面上飛馳,選手們奮力揮動槳葉,陳堡草蕩里濺起的水花在陽光下閃耀。

“沒想到,咱也能看到這么時髦的比賽!”在湖岸邊觀賽的興化市陳家堡村村民馬永寬,笑得眼睛瞇成了一條縫。

陳堡草蕩位于陳堡鎮西部,是興化市20個湖泊湖蕩之一。長期圍墾和魚塘養殖,有湖卻“不見湖”。2018年起,陳堡草蕩開始退圩還湖、拆壩放水,恢復自由水面4537畝,相當于6個瘦西湖大小。

幾年前,鎮里通知退圩還湖時,馬永寬感覺天塌了:“咱一輩子就靠養點魚蝦,再去哪里找活路?”

市里早有籌謀,成立了水上運動訓練中心!陳堡草蕩里翻起了文旅的浪花。摩托艇、槳板、皮劃艇、水上露營……各類水上運動和“草蕩游”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周邊村民順勢發展起了漁家樂。

馬永寬掰著指頭一算:“嗬!一年收入抵過去的好幾年!”

從養魚蝦到搞生態,興化一下子從“末游”“游”進了“上游”。

嘗到了“游”的甜頭的蘇北人,越“游”越有心得,越“游”越有勁頭!

今年4月,南通如皋高新區滬蘇科創產業園內,霖鼎光學(上海)有限公司投資的超精密微納光學產業基地建成投產;200公里外,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由如皋建設的科創飛地里,科研人員正在對納米級精度制造裝備器件反復測試。

新型園區背后,是江蘇“南北合作”的進階升級——由單向幫扶轉為“幫扶+合作”;由推進產業轉移轉為促進南北全域產業鏈價值鏈合理分工。這樣的舉措,充分激活了蘇北各市潛能。

你看:徐州立足區位優勢,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做優做強傳統產業,“老工業基地”發展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連云港不甘“蘇北墊底”,向著“一帶一路”標桿示范和戰略支點挺進……

“隨著改革不斷深化,江蘇區域協調發展的理念也持續創新,以‘一體化’和‘高質量’扎實推動南北區域協調發展,下好‘走在前、當示范’的先手棋。”江蘇省發改委副主任林康給出這樣的結論。

攜手奮進,每個城市都是引領者

這次調研,給了我們很大一個意外:盡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快速發展、蒸蒸日上的蘇北,然而,我們從蘇北各級干部口里聽到的,卻是“我們還有很多不足”。

“不是說好今天上午來辦入職手續嗎?怎么變卦了?!”鹽城一家家紡企業人力資源部負責人陳俊氣鼓鼓地沖著電話那頭嚷。

撂下電話,他對記者抱怨:“又讓人家蘇南挖去了!”

對招工難,陳俊早就習以為常:“企業給不了更具競爭力的收入,休閑娛樂也跟不上年輕人的節奏,人們自然會以腳投票。”

一項調研顯示,蘇北地區普通員工工資只有蘇南的2/3。

一方面是企業留不住人,另一方面,許多園區還面臨著留不住企業的尷尬。

“我們企業對于園區的基礎設施要求比較高,比如雙回路供電、環境基礎設施等,目前來看,蘇北的各個園區里面,符合條件的還不多。”一位蘇南高新技術企業負責人直言。

眼下,市場競爭激烈,企業對成本控制更加敏感,高水平項目對配套條件要求也相對提高,對蘇北地區承接優質項目提出了更高要求。

“前些年,蘇南企業愿意北上,很大原因就是看上了蘇北的地。”興化陳堡鎮黨委書記薛超舉例說,常州土地出讓價每畝約60萬元,而蘇北每畝只要15萬元。

“但這兩年,蘇北用地指標越來越緊張,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成本越來越高,耕地后備資源越來越稀缺,再想吃土地紅利,難吶……”薛超告訴記者。

能耗指標也是“卡”住蘇北快速發展先進制造業的一大難題。“制造項目本身能耗偏高,而蘇北城市能耗余量又小,新上項目難度越來越大。”崔廣全坦言。

人才儲備,蘇北與蘇南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副院長胡翼青告訴記者:“江蘇的重點大學大多集中在蘇南,蘇北僅有中國礦業大學一所211院校。”

更突出的問題,還體現在產業布局上!

相比蘇南,蘇北產業總體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精細加工、倉儲物流等配套企業短缺,抬升了生產、流通環節成本,新落地企業很難快速融入當地產業鏈,影響了企業投資意愿。

這些年,盡管蘇北的交通有了很大的進步,但與蘇南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什么?江蘇居然還有城市之間沒有直達高鐵?”甘肅游客秦偉頗有些詫異。

慕名泰州姜堰溱潼古鎮,這個國慶假期,秦偉本想從蘇州極限轉場“打卡”泰州,結果一搜火車票,居然沒有直達高鐵!

不久前,橫空出世的長三角“超級環線高鐵”G8388次列車,也與蘇北城市擦肩而過。

“真希望‘超級環線高鐵’2.0版能從我家門口經過。”蘇北網友的留言無不透著遺憾。

盡管近年來蘇北營商環境明顯改善,但相對蘇南,仍有差距。

回憶起剛剛入駐園區時的情形,一位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蘇北地方政府服務企業時,“‘無事不擾’做得不錯,但‘有求必應’還差點意思。”

…………

盡管蘇北人對自己有著這樣那樣的苛求,但我們走馬江蘇,聽到的卻是這樣的情況:

“我們現在都不怎么說蘇南蘇北了,南通的GDP有些年份比我們都高嘞!”家住常州的高女士對記者說。

“在江蘇,南北分野已不復存在了,我們現在說的是‘1+3’。你知道什么是‘1+3’嗎?就是‘揚子江城市群+江淮生態經濟區、沿海經濟帶、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在淮安采訪,一位普通群眾給我們上了一課。

“如今的江蘇,每個地區都是探索者,每個城市都是引領者!”在南京工作的東臺籍干部潘建民自信滿滿。(林 培 翟慎良 王夢然 蘇 雁 李 健 杜 倩)

(責編:黃竹巖、張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