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耕海圖強 打造藍色經濟發展新空間
沿海經濟帶是塑造江蘇全域一體化發展新優勢的潛力和希望所在,被賦予“潛在增長極”的重要定位。2023年,江蘇海洋生產總值超9600億元,占GDP7.5%。其中,海洋產業增加值超過3600億元,發展韌性持續彰顯。今年以來,江蘇著力加快推動沿海地區發展海洋經濟,打造經濟發展新“藍海”。
【賦能未來 江蘇加快推動沿海地區發展海洋經濟】
走進鹽城港射陽港區,大件運輸車輛正在將葉片運輸至港口碼頭。吊鉤放置完成后,工作人員通過起重機將葉片及葉片工裝緩緩吊往輪船,放入指定位置,確保每一片葉片都能安全、準確地裝載。
鹽城港風電裝備進出口港有限公司生產組組長王小玉:“這個項目一共是80套葉片。此次的船舶要裝載20套,一共是6.5萬立方米、76.8米的葉片,是發往印度的。預計48小時之內完成此次的裝載任務。”
近年來,風電產業逐漸成為全球應對能源和環境挑戰、實現低碳能源戰略的重要途徑。鹽城坐擁江蘇最長海岸線、最廣海域面積、最豐富的“風光”資源,圍繞“風電裝備進出口特色港”發展定位,鹽城港優化申報資料、審批流程、辦理時間等環節,實現船舶作業“零等待”、行政許可“零跑腿”、船舶靠離港“零延時”,助推鹽城口岸風電設備出口貿易跑出“加速度”。
鹽城港風電裝備進出口港有限公司總經理沈磊:“致力打造全球具有影響力的風電產業特色港,圍繞‘五新示范港’建設要求,落實‘管家式’服務,計劃全年突破風電裝備外貿吞吐量27萬噸。”
向海發展,賦能未來。港口作為海運發展的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是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今年以來,江蘇一方面打造世界一流港口,一方面不斷強化海洋產業領域創新平臺、技術攻關、企業培育等方面的建設,促進創新資源加速集聚。在南通,海門中遠海運重工獲得國內首張氨燃料罐工廠認可及船用產品證書,省船舶與海洋工程技術創新中心、東南大學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等創新平臺相繼落地,一大批國際國內首制“駛向”全球;連云港搶抓國家級開發區、綜合保稅區、江蘇自貿區連云港片區“三區疊加”機遇,打造國內一流的海洋新材料產業集群和海洋裝備制造基地。
南通中遠海運重工裝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顧樞:“證書不僅提升了企業的技術水平和技術競爭力,也為企業帶來了品牌的影響力、可持續發展能力。”
中材葉片連云港公司總經理喬小亮:“我們在連云港基地做的16兆瓦123米的葉片,后續還有147米的葉片的研發。從能力能源利用的角度、海洋利用的角度來說,越大的葉片在海上利用的效果也會更好,帶來的資源回饋也會更好。”
【江蘇力爭2030年海洋產業增加值突破6800億】
深耕海洋、經略海洋,當前,江蘇海洋產業正處于向新興領域延伸和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的轉型期。接下來,江蘇將積極探索海洋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努力打造新優勢,釋放新動能,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力爭到2030年,海洋產業增加值在2022年基礎上實現翻番,突破6800億元。
(記者/沈楊 楊國 王碩 供片臺/南通臺 連云港臺 鹽城臺 編輯/張萌)
來源: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