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打破“一江煙水分南北”局面 全面促進共同富裕
在距離南京市115公里的淮安市盱眙縣黃花塘鎮,有座占地8.21平方公里的寧淮智能制造產業園,這里用的電話區號居然不是當地的“0517”,而是南京市的“025”;在距離蘇州市417公里的宿遷市,也有座占地21.4平方公里的蘇宿工業園,其間有一條頗具古典園林風格的蘇州街……
在江蘇,“一江煙水分南北”的局面被打破,區域發展南強北興、南北融合的一體化格局漸露崢嶸。特別是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江蘇開啟“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新征途,堅持先富帶動后富、區域協調發展等一系列戰略主動,加速全省均衡可持續發展。
江蘇,是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區域發展最均衡的省份之一。省統計局發布一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801元,同比增長4.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29元,同比增長6.3%。全省城鄉居民收入比值由上年同期的2.11縮小至2.0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蘇州市與最低的宿遷市,兩者比值為2.22,較上年同期收窄0.04。
先富與后富地區加快融合,奔赴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圍繞推動我國減貧事業發展、促進共同富裕,腳踏實地持續進行“江蘇探索”
江蘇實施“1+3”重點功能區戰略,統籌推進揚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經濟帶、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發展。近年來,江蘇不斷明確功能區定位,打破蘇南、蘇中、蘇北地理上的分界。這是更加突出區域一體化、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選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省委、省政府堅決扛起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歷史使命,面對全省絕大多數低收入人口和經濟薄弱村集中在蘇北的實際,聚焦重點,將扶貧開發工作作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形成精準扶貧、脫貧致富奔小康和區域共富等一批特色經驗,為全國解決相對貧困問題探路。
國家扶貧部門多次對江蘇脫貧共富工作表示肯定:一是“標準高”,先后制定的4個省內脫貧標準均高于同期國家標準,脫貧攻堅工作自加壓力,始終走在全國前列;二是“敢為先”,先行探索建立一批扶貧脫貧機制,包括五級書記抓脫貧、南北對口合作、“五方掛鉤”幫扶、防止返貧致貧等機制,在“百姓富”、縮小區域和城鄉差距方面一直“走在前、做示范”。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要求做好區域互補、跨江融合、南北聯動大文章,加快蘇北地區發展,提高區域均衡發展水平。江蘇把推進“1+3”重點功能區建設作為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一個牽引性抓手,進一步優化提升蘇北地區的區位條件、產業形態和服務供給,完善“先富帶后富”體制機制。全省上下始終用新思想引領共富新征程,賦能共富新實踐,塑造共富新動能,不斷豐富“共富”的時代內涵。
打造“五方掛鉤”和“南北結對”兩支隊伍,構建蘇北幫富帶富動力群
這是中國減貧史上一次自南向北的大集結——
1995年,江蘇首創“五方掛鉤”工作機制,由省級機關、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國有企業、蘇南發達縣(市、區)四方單位,出錢、出人、出項目,分別與蘇北12個貧困縣(區)掛鉤幫扶,至今不輟。
29年里,省委每年向這12個縣(區)派駐工作隊,全省累計有34萬名黨員干部參與結對幫扶。
29年里,260家后方單位累計派出3000多名干部到蘇北蘇中經濟薄弱村擔任“第一書記”,選拔1988名優秀高校畢業生參與志愿服務,選聘1200名“蘇北發展特聘專家”;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09億元,實施項目7000個。
當12個重點幫扶縣(區)考核達標分批退出后,省委決定,派駐幫扶工作隊不撤、“四方”掛鉤單位不變、原有扶持政策不改,以鞏固脫貧致富奔小康成果。
2022年起,江蘇又率先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升級為“五方掛鉤”2.0版。省委選取蘇中、蘇北鄉村振興任務較重的12個縣(市、區),增派12支鄉村振興工作隊,并配套“四方”支援單位。24支省委派駐幫促工作隊,至今仍“沉”在24個縣(市、區)。
省農業農村廳幫促處副處長陳錦輝介紹,新派出工作隊以來,200多家后方單位已到位幫扶資金17.7億元,安排幫扶項目776個,其中已建成696個;幫助222個村提升集體經濟收入,去年村均增收40.6萬元。他們將幫扶拓展到民生領域,比如為困境青少年改善居住空間,建設“夢想小屋”386間;推動60個鄉鎮開展鄉村醫療互助等。
朝著共同富裕,另一條幫扶的“平行線”也不斷向蘇北延伸。
2004年開始,蘇南五市就與蘇北五市結對幫扶。2006年,江蘇率先進行南北合作共建園區這一市場化幫扶機制探索。
蘇宿工業園是蘇州工業園第一個走出市域的合作項目。該園區27個規上工業企業項目中,13個來自蘇州,總投資占比58%,帶動當地1萬多人就業。園區不僅引進蘇州的企業,也持續汲取并輸出開放發展的先進理念,潛移默化影響著宿遷及周邊城市。
先升級、后轉移,杜絕轉移落后產能,是我省建設共富生態的成功經驗。在吳江泗陽工業園區,吳江盛虹集團投建的全球首條從廢瓶到紡絲的再生纖維生產線,每天都在演繹“變廢為寶”。項目轉移之前,盛虹專門投資提升技術工藝,確保落戶泗陽的項目智能化水平最高、能耗碳排最少。據盛虹集團泗陽公司蒿永介紹,該企業一年可回收利用300億只廢舊塑料瓶,生產再生纖維50萬噸,相當于減排120萬噸二氧化碳。
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說,我省始終把共建園區作為南北結對產業合作的主陣地。目前全省共建園區已達45個,其中省級共建園區8個,今年有20個共建項目被列入省重大項目清單,這些項目助推南北產業鏈高水平雙向融合。
后富地區跨江向南、反向融合,強化實體經濟支撐功能,開拓共富新空間
如果說南北結對幫扶有“輸血”成分的話,那么,蘇北一些地方主動向南、跨江融合,就有了主動“造血”且內生動力溢出的意味。
擁有52.3公里長江岸線的靖江市,向對岸的江陰市“借梯登高”。2003年8月,靖江出地、出岸線,與江陰成立江蘇江陰—靖江工業園,這是全國首個既跨江又跨行政區的共建園區。雙方資本與資源疊加,在14平方公里的江畔,孕育了新揚子造船、長強鋼鐵、大明重工等一批龍頭企業,形成“5+1”主導產業。該園區先后獲批中國民營造船基地、國家重鋼結構產業基地等。去年園區規模工業產值分別占江陰市的3.72%、靖江市的15.11%,港口貨物吞吐量超6200萬噸。靖江用十分之一的土地,貢獻了全市超十分之一的GDP和近七分之一的工業產值。如今,總長6445米的江陰靖江長江隧道正在建設中。
有“南京后花園”之稱的淮安市盱眙縣,抓住“寧淮智能制造產業園”落戶機遇,主動融合南京的科教資源,先后招引南京理工大學和南京師范大學的一個國家級、兩個省部級實驗室落地。淮安市副市長、寧淮智能制造產業園黨工委書記許宏說,他們推動的南京理工大學盱眙產學研基地已揭牌,還在南京雨花軟件谷和江北新區研創園購置1萬多平方米“寧淮科創飛地”,以放大產業園與盱眙縣科技招商優勢。
波光粼粼的長江泰興段,正在施工的常泰長江大橋如長虹臥波。這是長江上首座集高速公路、城際鐵路和普通公路于一體的過江通道,將于2025年通車。“大橋一通,江對面的‘常州北’直接變身‘虹橋南’,開車過橋只要20分鐘。”泰興市虹橋鎮鎮長蔣宇指著對岸說。
大橋尚未通車,聯動效應已然顯現。周末,不少常州人開車到虹橋看房購房。常州市的企業紛紛搶灘虹橋工業園區,目前園區內一半企業來自常州。泰興市還與常州新北區簽訂3項協議,就危化品安全生產、政務服務“跨江通辦”、跨江融合信用合作等提前對接。
以“1+3”功能區為抓手,重塑區域發展新優勢,一體化促進共同富裕
如何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并繼續走在前、做示范?省十四次黨代會給出答案:更高水平推進“1+3”重點功能區建設,破除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打破傳統以地域邊界劃分、產業梯度轉移的發展模式,加速區域之間由行政區經濟向功能區經濟轉變,由同質化競爭向協調發展轉變,用一體化驅動高質量發展。
這意味著,各地不再固守原先發展模式,而要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不求“齊步走”,而要全省“一盤棋”。
興化是水產養殖大市,被劃入江淮生態經濟區后,首先遇到退圩還湖難題。陳堡鎮陳堡村的陳堡草蕩系興化市20個較大湖蕩之一,聽說要退圩,很多養殖戶想不通。市鎮干部過細工作,合理補償,最終恢復湖面4537畝,形成可利用土地1809畝。市鎮又投入4.3億元,將陳堡村打造成集賽事舉辦、體育健身、休閑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水上運動訓練中心。7月底,2024江蘇省青少年賽艇錦標賽在該村舉行;8月底,2024年中國動力沖浪板公開賽(興化站)又在此舉行。昔日養殖戶如今紛紛開起漁家樂和采摘園,年收入是以前的三四倍。
建功能區不搞“一刀切”,從中嘗到甜頭的還有千垛鎮陳楊村。該村曾被稱為“鍋底洼”,全村總面積4000多畝,水面就有1600多畝,由于企業少,年中年底經常因工業考核不達標而排名“墊底”。2018年,興化市首次實施鄉鎮生態經濟差別化績效考核,按照鄉鎮不同功能定位分為經濟類、城區類、復合類、生態類,陳楊村被定為“生態類”。搞起生態旅游之后,該村考核得分從“末游”奔進了“上游”,還經常拿到優秀獎。
省委駐村幫促隊員幫助陳楊村陸續建起水上帳篷、水上露營地、濱湖走廊、精品民宿等文旅配套設施。興化市委常委、省委駐興化鄉村振興幫促工作隊隊長張岳軍說,興化優勢在農、特色在水,未來核心競爭力在生態、文化和旅游,完全符合功能區定位。去年,該村游客量達8萬人次,旅游收入超100萬元。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共富之道,均衡為要。
“1+3”重點功能區戰略實施中,江蘇多個功能區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正呈現一體化發展新態勢。(雙傳學 林培 翟慎良 王夢然)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