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持證上崗”補上家庭教育這一課
浙江省教育廳近日在答復《關于在浙江省推廣“父母持證上崗”的杭州上城經驗的建議》時稱,基于數字家長學校學習數據,一些地方對“父母持證上崗”進行了有效探索。浙江數字家長學校自2020年開通以來,已向全省參與的家長發放學習電子證書22萬份。計劃2021年秋季學期開始,將在浙江數字家長學校試行家長學習積分制,待時機成熟時在全省推行。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每當發生家長虐童、“熊孩子”搞破壞等事件時,這句網絡流行語就會再度提起,引起很多人的共鳴,映射出社會大眾對家庭教育的擔憂。顯然,家長也是需要學習育兒知識的,推行“父母持證上崗”模式,向家長灌輸正確的育兒理念,有助于緩解家庭教育焦慮,引導家長掌握科學育兒方法,改善親子關系,促進家庭和睦。
近年來,有關“父母持證上崗”的呼吁日益強烈。如果說父母也是一種職業,那么這恐怕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上崗證、終身不下崗的職業。大部分家長都是初次為人父母,未經過專業育兒培訓,缺乏獲取相關知識的渠道,往往道聽途說,或是沿襲了傳統育兒方法,效果難有保障,還容易被誤導而走偏,甚或誘發家庭悲劇事件。在現代社會,育兒也是一門專業學科,涉及兒童心理、飲食、健康、學習等多個方面,科學育兒門檻進一步提高,再延續舊有的育兒思路,顯然不合時宜。
呼吁“父母持證上崗”并非無的放矢。比如,“咆哮式”輔導作業、“喪偶式”育兒、“棍棒式”教育等問題,不僅讓很多家長倍感無奈無力,還會給孩子健康成長造成不利影響。此外,“熊孩子”頻頻闖禍背后的家教缺失問題,也頻頻引發社會熱議。
當然,所謂“父母持證上崗”,并不是簡單給家長發一張“合格證”,也不是為家長設門檻、添負擔,而是提醒家長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及應該怎么做,全面提升家長養兒育女的科學技能、觀念。說到底,持不持證不是關鍵,功夫在“證”外。
以杭州市上城區為例,該區依托移動學習平臺,整合區域社會資源,開設線上課程,引導家長通過智媒體完成“執照”的學習、積分,達到一定積分的予以認證并給家長頒發不同等級的“家長執照”。基于“上城經驗”,省級層面也在積極嘗試,目前網上浙江家長學校受到各界好評。同時,其他地方的“互聯網家長學校”“數字家長學校”等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不難發現,“父母持證上崗”能照進現實,“互聯網+”功不可沒。
地方探索無疑值得肯定,但真正補上家庭教育這一課還要靠法治。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接受家庭教育指導,創造良好、和睦、文明的家庭環境。這也意味著,家庭教育已走出“家門”,不再僅僅是“家事”,而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并參與的“公事”。
更令人期待的是家庭教育專項立法。據報道,今年1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法(草案)》正式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標志著家庭教育正式納入國家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和法治化軌道。相信隨著家庭教育立法逐漸推進落地,“父母持證上崗”將成為一種常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