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勠力書寫"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現代化答卷
時間是宏圖的見證者。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江蘇兒女滿懷壯志與豪情,江蘇大地充滿希望和活力。牢記囑托,勇毅前行。今年以來,砥礪奮進的江蘇干群一步一個腳印,以“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擔當,以探路者的自覺、破局者的勇氣、趕考者的初心,勠力書寫“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現代化答卷。
探路,高位之上求更強
倏忽秋又盡,江蘇大地萬物收藏,為新一輪的蓬勃與期待積蓄力量。就在不久前,蘇州企業旭創科技帶著最新成果奔赴北京,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一舉拿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為服務國家戰略再一次獻出“含金量”極高的江蘇智慧。“先進封裝技術是半導體性能提升的關鍵,我們在這一技術‘無人區’拓荒10余年,期待能換取整個行業的繁花似錦。”公司CEO劉圣深知一個關鍵技術對貫通產業的重要性。
核心技術一旦“自主可控”,產業回報便“紛至沓來”。今年一季度,江蘇全境出口的半導體產品總額突破520億元,截至今年5月,全省半導體的出口額高達878.7億元,江蘇成為國內當之無愧的芯片制造高地。
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走在前列”的江蘇需要回答新的“時代之問”:在高原之上再攀高峰,經濟高位何以更強?以“探路者”的實踐,江蘇正奮力作答——培育新優勢,推動產業鏈深度融合,產業臺階步步上,創新內涵日日新。
在最受關注的集成電路產業,江蘇涌現出華虹半導體、芯華章等一大批技術領軍企業,以“勇往直前”的擔當,自覺肩負起為行業“探路”的使命。“巨頭企業‘云聚雨集’,帶動關聯企業創新鏈集聚,構成全新的產業創新體系,形成了一個開放式的‘創新旋風’。”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張華談到,當前江蘇芯片企業突破萬家,綜合實力位列全國前三,成功走出了一條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驅動、技術引領產業轉型的發展新路徑。
闖前人未經之路,辟前人未歷之境。強,就是要在新坐標中持續增強創新驅動力,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實現更高質量的經濟增長。數據是最簡練,也是最有力的體現——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8%,高于全國4.0個百分點;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5.8%,較2020年提高1.3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分別增長12.6%、11.0%,較去年同期分別回升23.8個、47.2個百分點。
扛起新使命,開創新局面,江蘇始終放眼全球市場,堅定不移積極主動擴大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形成新時代制度型開放新優勢,加快構建陸海聯動、東西互濟、各展所長的開放新格局,暢通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通道,努力在全國率先建成開放強省。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實際使用外資220.9億美元,同比增長27.8%,利用外資規模繼續保持全國首位。
新征程上,江蘇緊緊咬住“率先”“走在前列”的要求,一著不讓、一步不落,為全國發展大局貢獻“江蘇力量”,以創新引領的制造業、開放共贏的外向型經濟、開拓進取的企業實踐,在各個層面都為全國發展貢獻了“江蘇探索”。
破局,軟肋也能成鎧甲
以生態綠廊“勾勒”江海,今年以來,江蘇堅決扛起長江大保護政治責任,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當前,長江江蘇段干流水質穩定在Ⅱ類,主要支流優Ⅲ比例96.5%,全省210個國考斷面水質無劣Ⅴ類。前三季度,全省PM2.5濃度同比下降14.3%,優良天數比例81.2%,同比上升1.8%。其中,9月份PM2.5濃度為20微克/立方米,為2015年來最低值。
“作為東部發達地區,我們不僅自覺補齊生態短板,更為發達地區經濟與環境協同發展破局。”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江蘇率先劃定省級生態保護紅線、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改革,以制度護航天更藍、水更碧。
軟肋轉變為鎧甲,一脈相承的還是宏圖。今年以來,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不足,江蘇鍛長板、補短板、筑底板,大力推進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沿著高鐵看江蘇”成為現實。1月1日8時16分,C3887次列車從南京南站駛出,2小時39分后,抵達連云港站。“盼了多少年,終于乘坐高鐵回老家了!”飛馳的列車上,乘客臉上洋溢著笑容。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的高鐵發展慢了,是一個明顯短板。”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蔣昭乙感慨,如今,蘇中蘇北也正式邁入高鐵時代。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江蘇鐵路累計完成建設投資2240億元,“補短板”取得重大進展和顯著成效。
獨行快,眾行遠。這一年,在不斷破局的探索中,江蘇和親密伙伴們走得更近。今年5月26日至27日,2021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無錫舉行。三省一市共同研究、共同謀劃,將長三角一體化的合作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面對產業鏈供應鏈協作、數字化賦能發展、市場體系建設、跨區域科技攻關、自貿試驗區聯動、跨省通辦公共服務、突發事件應急響應等方面存在的難點堵點、短板弱項,江蘇充分發揮制造業發達、創新資源豐富、開放程度高的優勢,攜手兄弟省市逐項突破,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不斷推動一體化取得更高質量發展成效。
前進的征途不會一帆風順,會有泥淖,會有險灘。今年以來,江蘇保持戰略定力,迎接各種風險挑戰,圍繞“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交通強國等一系列國家倡議和戰略,向“最痛處”亮劍、向“最難處”攻堅,在創造性落實中,成為真正的破局者。
趕考,謀利解憂厚民祉
寒來暑往,又是一年。宿遷沭陽縣錢集鎮東營村村民嚴春來近日享受到豐收的喜悅——由省委駐沭陽幫扶工作隊幫助他試種的“越光”稻米,第一年豐收就能在超市里賣到18元一斤,是普通大米的6倍,還供不應求。
更讓嚴春來激動的,是試種過程中,80歲高齡的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農業專家趙亞夫,今年兩次來到東營村親自指導。“8月底,趙亞夫在田邊告訴我,水稻可以收割了。”嚴春來告訴記者,保守估計,“越光”稻米能為他帶來80萬元的毛收入。
富庶之地怎樣富民?高線不斷刷新,底線一再提高,差距逐步縮小,幸福感持續攀升。今年以來,江蘇在新臺階上全方位提升百姓生活品質,重構城鄉關系、區域格局,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常州溧陽,全長365公里的“溧陽1號公路”將全域景點、鄉村旅游點串珠成線,在城鄉間架起人流、物流、商流的便捷通道;在泰州香草灣,200畝薰衣草打造出的浪漫紫色田園夢,年均接待游客量30萬人;在海州灣畔的連云港韓口漁村,成排的農家院落映入眼簾,周邊的漁俗體驗館比鄰而立,一派濃濃的海濱風情……城鄉差距不斷縮小,江蘇農民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收獲穩穩的幸福。
這一年,江蘇在鄉村振興與城市更新等領域同步發力。“在這條老街窄巷生活了大半輩子,沒想過家門口也能成景點。”71歲的陳鴻榮是南京小西湖的原住民,發生在眼前的家門口的變化令他“陌生又熟悉”。街角二層小樓曾經墻磚搖搖欲墜,現在卻飄出濃濃咖啡香;獨門院落曾經堆滿家什雜物,現在百花爭艷,成了游客參觀的臨街雅院……變化來自老舊小區改造,據統計,江蘇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共10411個,涉及居民302萬戶,歷經多年持續努力,6000多個老舊小區已完成改善,200多萬戶居民迎來宜居“新家園”。今年,我省將改造1130個老舊小區,改造任務量是去年的兩倍。
“一切發展的最終指向是民生改善,今年,我省安排了15類52件民生實事,實行清單式管理、項目化推進,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努力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其中,“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省定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73元”“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610元”等年度任務已基本落實。
錨定新時代歷史方位,全省上下正以強烈“答卷意識”馳而不息,以“釘釘子”精神擔當作為,以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實績,把“時代答卷”書寫得更加厚實、更有分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