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江蘇·特色鄉村》系列報道之一
江南水鄉中的“蘆蕩火種”——昆山歇馬橋
編者按:江蘇鄉村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江蘇鄉村紅色資源的活化利用,彰顯鄉村紅色文化魅力,既是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也是教育廣大黨員群眾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的重要載體。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江蘇鄉村規劃建設研究會對已命名的省級特色田園鄉村中具有紅色文化印記且實施成效較好的村莊進行了梳理,人民網將選取最具代表性的紅色村莊,陸續推出,以激活紅色記憶,發揚紅色文化。
昆山市歇馬橋景觀。江蘇鄉村規劃建設研究會供圖
作為江南水鄉典型代表的歇馬橋,不僅擁有水墨畫般的“小橋、流水、人家”,也是新四軍淞滬(千燈)昆南抗日游擊區。如今的歇馬橋,通過特色田園鄉村實踐,開啟了鄉村振興之路。
1939年6月中旬,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東進蘇南,7月初在歇馬橋同昆山、青浦抗日游擊隊會師,建立了新四軍淞滬(千燈)昆南抗日游擊區。
1939年至1945年的6年烽火征程中,這支淞滬地區抗擊日偽的主要武裝力量,累計殲滅日軍200余人、偽軍1500余名,極大地鼓舞了當地民眾抗日救亡的士氣。抗戰勝利后,新四軍淞滬(千燈)昆南抗日游擊區共1500余人在歇馬橋、青浦一帶集結,北撤至江蘇漣水地區,整編為新四軍第1師第3旅第7團。
1941年初春,淞滬游擊縱隊參謀長周達明率領昆青支隊從歇馬橋村出發,準備與朱亞民率領的浦東游擊隊在松江天馬山會師。行軍途中,在謝石關村突遭國民黨“忠義救國軍淞滬行動總隊”阮清源部襲擊,周參謀長及八十多位指戰員不幸壯烈殉國。僅20余人趁著夜幕沖出敵人的重重包圍,在歇馬橋群眾的掩護下,隱蔽在淀山湖的茫茫蘆葦蕩里,同當地抗日武裝一起堅持斗爭,留下了昆青游擊隊在昆南的革命火種。這支抗日武裝部隊后來隨朱亞民的淞滬支隊進入浙東軍區,整編為解放軍第20軍第60師。這是發生在歇馬橋的真實故事,昆山版的“蘆蕩火種”。
歇馬橋古街上的新四軍淞滬(千燈)抗日史跡陳列館。江蘇鄉村規劃建設研究會供圖
在歇馬橋內還有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宋時期愛國將士韓世忠將軍的紀念館。這里保留著百年老樹,約5000平米的明清建筑以及孝子牌坊等歷史印記,館內記載著韓世忠大滅金兵的資料及其生平事跡。
近年來歇馬橋堅持“富村+富民”的初衷,依托鄉村旅游產業的開發運營,弘揚紅色黨建文化、彰顯歷史名人文化、宣傳展示古橋文化、展銷農業品牌文化,將歇馬橋打造成集文創產業、藝術休閑和觀光農業為一體的江南藝術田園鄉村,形成鄉村產業振興的示范效應。同時全面提升人居環境,分區分類整治,重點推進核心保護區古街的修復,展示“小橋、流水、人家”“水街相依,窄巷深弄”的江南水鄉風貌。打造民宿品牌,延續歇馬橋村“歇”文化,將村莊融入休閑時代的新田園生活。(湯全明 杜小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