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安區域人才綜合競爭力緣何能躍居全省前列?
江蘇海安市2021年引進的高端人才朱涼偉博士。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今年有四五個研發項目取得了突破,正逐步實施產業化。”7月21日,正在實施新材料研發的朱涼偉向記者介紹手頭工作進展。朱涼偉今年33歲,自6年前從浙江大學博士畢業后一直從事新材料研發工作。如今,落戶江蘇海安市剛滿一年的他不僅融入了這座城市,也已經與其所在企業江蘇弘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同頻共振,并被任命為研發總監。
“落戶海安前,我在蘇南一家企業工作。家人和朋友們不太理解,為何我從一個大城市‘下嫁’到一個小縣城。”在朱涼偉看來,這是綜合考量的結果,海安人才政策讓自己“如魚得水、如鳥歸林”,值得放手一搏。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近年來,海安始終把人才工作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積極推進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設,持續完善人才政策體系,不斷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全力打造新時代人才強市,形成了城市與人才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新格局。”海安市委書記于立忠自豪地說,在這里,愛才的名片進一步擦亮,聚才的規模進一步擴大,育才的環境進一步提升,興才的磁場進一步增強。據悉,海安區域人才綜合競爭力躍居全省第五、長江以北第一。
甘當人才“店小二”
“我現在一心一意帶領團隊搞研發。”朱涼偉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去年7月初落戶海安后,他獲得了50萬元的購房補貼,140多平方米的新房只花了三分之二的費用。此外,他每個月還有4000元的生活補貼,從今年1月份開始,補貼又漲到了每月6000元。
“只要是合理的訴求,政府部門都會全力以赴幫我們協調解決。”朱涼偉介紹,“除了購房補貼和持續三年的生活補貼,在海安市委組織部的協調下,我愛人也找到了工作,就連孩子未來上學問題也解決了。”根據海安市人才政策規定,新引進的高端人才子女上學可以自由選擇學校,這讓朱涼偉一家少了后顧之憂。明年9月份,孩子就將進入一所心儀的幼兒園就讀。
值得一提的是,朱涼偉在落戶海安不久后,急需向省里申報一個“雙碳”科技項目,海安市委組織部、市科技局及高新區按照相關要求和流程對其進行了輔導和協助。“僅僅一個月就完成了,如果讓我一個人申報,極可能因為不熟悉而耽誤了申報時間。雖然才落戶一年時間,但我深切感受到海安在支持人才、服務人才、造就人才方面所作的努力。”朱涼偉說,他還經常受邀參加海安市的人才座談會和聯誼會。
“這些都是海安市為我們營造的高品質人才生態環境。”朱涼偉感慨。事實上,海安深知“環境就是生產力”,在優化營智環境方面,當地落細落實營商環境優化提升舉措“68條”,用好用足“人才強市36條”,優化人才政策兌現方式;在強化金融扶持方面,充分發揮科創、天使等基金撬動作用,加大人才“投、貸、保”等金融產品普惠力度,實現人才資金扶持從“撥”向“撥+投”轉變,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更加便捷的融資渠道;在加強服務保障方面,推動人才安居工程和“青年人才驛站”建設,用好“海安英才一卡通”,提供生活津貼、購房補貼、子女入學等“一攬子”服務。
為吸引集聚更多海內外優秀青年和人才到海安創新創業,年初,海安市推出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明確提出對符合該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帶技術、帶項目、帶資金的高層次人才(團隊),經評審確認,給予團隊200至600萬元、個人100至500萬元的創業啟動資助,重大頂尖人才項目,可一事一議,不設上限。高層次人才(團隊)在海安創業,根據實際需要,由落戶區鎮(園區)提供辦公、研發和生產用房等物理空間,租金實行“三免兩減半”;自行租賃場地的,三年內租金由落戶區鎮(園區)給予全額補貼。可按需申請租賃型精裝修人才公寓,三年內給予租金優惠。在海安首購商品房自住的,按人才類別給予購房優惠或20萬元至100萬元的一次性購房補貼。
此外,海安對企業全職引進的符合該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也拿出真金白銀來補貼。
為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激勵更多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海安市委、市政府還對王群華等10名“市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朱涼偉等10名“杰出創新創業人才”、王伯松等50名“杰出專業技術人才”、曹加圣等10名“杰出鄉村振興人才”和中國天楹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人才工作示范點”予以表彰。
求賢若渴愿做伯樂
海納百川,匯聚各方英才。記者從海安市獲悉,該市近年來牢固樹立人才優先發展理念,持續完善人才政策體系,不斷激發人才活力,吸引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及項目落戶,先后引進、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11人、省“雙創計劃”201人、省“雙創團隊”9個、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1029人,企業高層次人才、技能型人才占比全省領先。此外,海安人才總量超過17萬人。這些正是得益于該市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取得的成果。
為讓各類人才在海安各展其才、各盡其能,海安構建起立體式人才隊伍。建強領軍型高端人才隊伍,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和海歸人才;建強創新型企業家人才隊伍,在初創期科創型企業內部建立導師制度,培養造就一批善于捕捉市場機會、勇于開拓進取、站在產業科技前沿的優秀企業家;建強技能型產業人才隊伍,實施“藍領人才提升”計劃,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水平工程師、高技能人才;建強成長型青年人才隊伍,持續擴大“學子歸巢”行動覆蓋領域,吸引更多海安籍學子和人才回鄉就業創業,培養引進青年科技領軍人才、青年骨干人才、高校畢業生;建強復合型鄉土人才隊伍,培養各領域能工巧匠、民間藝人、種養大戶和經營能人,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海安市長譚真在7月召開的人才發展大會上,對該市新近出臺的“人才強市36條”進行了全方位的推介和解讀,彰顯了海安市委、市政府求賢若渴的迫切心情。“新政聚焦全鏈條助力,大力支持創新創業,讓高端人才在海安盡情出彩;圍繞全周期成長,全力支持成家立業,讓青年人才在海安激情圓夢;依托全社會力量,廣泛調動各方資源,讓引才活力在海安熱情迸發;加強全方位服務,優化提升創新環境,讓人才生態在海安溫情暖心。”譚真表示。
“人才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顯,誰能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誰就能在區域競爭中占據優勢、走在前列。”于立忠指出,邁上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多重國家戰略交匯疊加,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帶來新機遇,現在的海安正處于大有可為的黃金發展期、跨越趕超的重要窗口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吸引人才、成就人才。
江蘇省委組織部人才工作處副處長李炳龍曾多次到海安調研人才工作。“我深切地感受到海安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突出人才優先引領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眼光和創新理念。”李炳龍認為,海安連續十年在南通市綜合考核中名列第一,連續三年被表彰為全省推進高質量發展先進縣(市),能夠取得這樣驕人的成績,和該市求賢若渴、愛才惜才、甘當各類人才伯樂有重要關系。
“歷經5年發展,企業每年銷售收入增長超30%,今年銷售收入有望達6000萬元。”南通恩普熱能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王伯松是海安市5年前引進的高端人才,他本碩先后畢業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濟大學,曾遠赴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從事新材料研究開發工作。“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夠發揮所學,在專業領域有所建樹,完成自己的創新創業夢,從而實現個人價值。‘十四五’以來,國家提出了雙碳和節能減排的戰略,為我所從事的領域帶來了更多需求和機遇,而落戶海安是我夢想的開始。”他說。
在王伯松看來,海安有著良好的干事創業氛圍。2017年,王伯松及其團隊經過實地考察后決定落戶海安。經過近幾年發展,目前企業生產的新材料已經成功應用于新能源車載鋰電池、光伏硅晶片、5G陶瓷以及軌道交通等產業鏈的高溫節能領域。“開工建設的一年時間內,我們完成工廠基建并達產達效。”王伯松胸有成竹地說,“近些年,海安把人才強市作為一項重大戰略加以推進,這讓我們更加有信心了,未來一定可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